【回乡微观察】(12)回归中的乡魂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8-04-17 08:45

  我的家乡是鄂西荆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接处的一个小山村。两条弯曲交汇的河和一座蜿蜒起伏的山把村子包裹其中,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一村同姓,十里同宗。地理和人文的封闭,本应造就守土重根的乡魂,但自我外出求学时起,乡亲们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阳子,好好读书,出去了就别回来了!”同龄的小伙伴们也纷纷“逃”向外面的世界。村头河边的渡口不知听过多少人的豪言壮语:“以后再也不回来了!”

  是啊,不走怎么办呢?曾经的村子,水利失修、河道不畅,雨季河水漫灌,上游的化工厂污染严重……人走了,心散了,村子的乡魂也就丢了。老一辈的乡亲们常说,等我们这些老家伙入土了,这地方肯定就不存在了。这些话曾经令我很心酸,但近些年,我发现一切都慢慢地改变着,家乡的变化越来越让我欣慰。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归还了山的郁郁葱葱、河的清澈见底,道路沟渠硬了,村容村貌好了,村民的生计丰富了……我感到村子的乡魂又回来了。

  乡魂是割舍不断的羁绊

  回乡后,我发现村里的休闲文化广场、水泥路边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一群“见面不相识”的小孩在打乒乓球、羽毛球。

  我问奶奶,村里怎么这么多车?奶奶从村头开始数起:“你某某爷的两个儿子媳妇回来了,某某伯的姑娘女婿回来了……连某某叔一家子都回来了。”

  “叔?他们一家十多年前不是都搬到苏州去了吗?”

  奶奶说:“搬得再远,他的弟兄几个还在这,山上还有他屋里人的坟。”是啊,走得再远,这小山村里也有他们的羁绊。

  在村子里漫步,我突然发现一处荒废多年的老宅变成了小洋楼,站在门前的是多年没见的儿时玩伴。我犹豫片刻叫了声:“叔,你咋还回村盖房了?”没错,按辈分我得叫他叔,十多年前他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据说在外面挣了不少钱,这些年很少回家。

  他也认出了我,寒暄之后说:“在外面也混得下去,但总觉得飘着没根儿,这里才是家,村里环境好了、住着舒服,老了还是要回来的。”他还告诉我,曾经走出去的人,现在大多都回家盖房或者在临近的镇上、县城买了房,主要是因为希望离家近一点,再近一点。

  正往家走着,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小堂妹跑向了我。我还记得两年前,父母带她回村里过年,她总是哭着要“回家”、回城里的家,而现在她大了,懂事了,已经知道这个小山村也是她的家。

  乡魂是颠扑不破的规矩

  每年过年,按规矩,家家户户要相互拜“跑跑年”,每家都得走到,喝口茶吃个糖马上去下一家。一路走下来,太爷太太、爷爷奶奶、伯叔婶子、姑姑姑爹叫了一大圈,最后到了太爷家,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歇着拉家常了。

  太爷的重孙子在城市里长大,才3岁,见我来,马上很有礼貌地喊道“叔叔过年好”,在座的都哈哈大笑。太爷笑着说:“错啦,叫哥哥!”小朋友怯怯地叫了声哥哥,就跑开了。这是村里的规矩,就算我比他爸爸还要大几岁,他也得叫我哥哥。

  聊天时,大家少不了要谈到反腐败的话题,纷纷热切地给纪委工作点赞:“你们真厉害啊,去年又干掉了不少贪官!”“中央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真是英明啊!”我认真地一一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最后说:“不管他是哪个,只要不守规矩搞腐败,我们都会一直查下去。”

  大家对“规矩”似乎很有同感,纷纷点头:“对,不守规矩肯定不行!”“应该继续查,不能放过不守规矩搞腐败的人。”“你们还要加把劲啊!”

  规矩也是乡村的魂,有了共同恪守的规矩,大家就更能意识到是一家人、是一族人。

  乡魂是薪尽火传的坚守

  “师奉朝纲,先德永昌;克开为民,邦家有光”。这是我最早学会的童谣,儿时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但知道这几句话很重要,因为村里每个人都必须谨记。

  这是我们宗族的“字辈儿”,数百年来,十几代宗亲族人就是靠这16个字在维系传承。虽然他们大多是农民,但“忠国爱民,崇德守道”的观念,早已浸入到灵魂深处,这也是最厚重的乡魂。

  最近,村里几个“永”字辈、“昌”字辈的老人们挨家挨户走动,商讨重修族谱、续编“字辈儿”的事。我说:“最小的辈儿才到‘邦’,还有好几个字呢。”老人们说:“我们活不到那个时候咯,现在不续起来,将来你们谁管呢?总让我们几个老家伙提前知道重重孙儿们都是个啥辈,也好闭眼。”

  我心里微微有些酸,但更庆幸村子有他们在。回京后,他们给我发来信息,告诉我新续的字辈儿是“祖范弘扬,华宇文章;礼义智信,兰桂竟芳。”我暗下决心,将来这32字必将是我子女的第一课。

  前几天,一个在北京过了几个春节的同乡打电话用方言和我聊天,似乎总想打听点村里的新鲜事。过年前他说坐车太累、家里又冷,不想回去,其实我知道他是因为媳妇刚生了二胎,不方便。他给我打电话的心境大抵是“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抑或是“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

  我告诉他,村里变化挺大,你再不回去就不认识路了。他说等春暖花开了,就回去吃家里的山槐花。

  我暗暗思忖,有多少像他这样“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的游子,正挂念着“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我想告诉他们:故乡一直在变,但有不变的东西一直等着你们。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振兴,更包含了乡村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乡风乡俗等方面的振兴发展。家乡的变与不变,让曾经涣散的乡魂回归,让家乡真正成为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故土家园。(申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