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艺瑶

北京城市图书馆,不少读者手捧书籍,或静坐于阅览区专注研读,或在书架间缓步穿梭挑选读物。

国家图书馆多层阅览大厅座无虚席,大家在书香浓厚的氛围中认真看书学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
今年是“阅读北京”品牌创立十周年。日前,以“终身阅读 融智鼎新”为主题的2025“阅读北京”文化盛典在首都图书馆举行。十年来,从“行读”京城的文化体验,到优读空间的基层惠民,从“声读”赛事的集体共鸣,到智读平台的数字革新,“阅读北京”见证着书香社会的生生不息,勾勒出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的鲜活图景。
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本上的文字活起来
走进钟鼓楼,领略古人计时的智慧;探访先农坛,感悟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在京报馆旧址,触摸觉醒年代的笔墨温度……今年,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阅读北京”推出系列活动,精心策划10条主题路线,带领青少年“行读”中轴线,切身感受古今交融的文化脉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之一,今年,“阅读北京”推出特色行读活动,将中轴线文化转化为人们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动态体验。
首都图书馆宣传策划部主任李凌霄告诉记者,与普通的研学活动不同,“阅读北京”行读中轴系列每条路线、每场活动都有配套阅读、荐读书目,由专家带队,主持人辅助讲解,兼顾内容、知识的专业性与可读性。行读过程中,注重挖掘文化内涵,通过读与行的结合,引导读者深入实地探究、沉浸式学习知识、感受文化传承。不少家长反映,活动结束后,孩子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显著提升。一位母亲分享:“孩子回家后主动查找资料,说要研究更多古代科技。”
以图书为载体,首都图书馆还推出更多行读系列活动,引领读者漫步华夏大地,深入探寻中华文脉的独特魅力。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在一个农村的小集市上面,就能够出现长江流域出产的物品,大家想一想,商贸是不是很繁荣啊。”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淮北站,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怀东正在向读者讲解大运河淮北段的历史、文化以及考古成果。
千年运河,文脉悠长。今年,首都图书馆联合大运河沿途八省市公共图书馆,以“文人笔下的大运河”为主题,打造第二届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每省各有一座运河城市,设计和运河相关的城市漫游路线。专家带领读者溯流而上,探寻运河沿岸的文学地标、非遗工坊、市井街区,串联大运河沿线历史地标与当代生活场景,在阅读中解码运河文化基因,在行走中体悟大运河流淌千年的诗意与智慧。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阅读北京”举办以“红韵诵华章 薪火咏相传”为主题的诵读赛事。北京市诵读大赛是“阅读北京”历年的主题活动,今年,诵读大赛聚焦红色文化,让革命岁月的忠诚穿透时空,让赤子丹心的热忱萦绕耳畔。大赛吸引7052名选手参赛,收到作品1874份,经典跨越时空,红色文化通过声音代代相传。
从无声到有声,从阅读到行走,沉睡的字符被唤醒,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本上的文字活起来。
文化惠民让优质阅读资源直达基层
中午时分,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图书分馆。附近的居民张阿姨背着书包准时来到这里,她刚刚锻炼结束,已退休的她,通常会将下午的时间安排在图书馆,为自己补充“精神食粮”。
“这里的书目还是比较全的,古典文学、社会科学、家庭教育、财经金融,想看的类别基本都能找到,最主要是方便,就在家门口。”张阿姨告诉记者,街道图书馆深受附近居民喜爱,自己基本一周会来四到五次,有时到了周末,座位还会比较紧张。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图书馆致力于最大程度满足周边居民及各类群体的阅读需求,不断丰富馆藏、扩大馆舍空间,近两年,读者到馆量稳步增长,日均借阅量可达200多本。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风景。早上九点开门,就有青年背着书包在门口排队。中午时分,常有附近的上班族前来借书。到了下午四点左右,小朋友们放学后,儿童阅读区立马被占领。夜幕降临,则有下班的人们前来阅读学习,一直到晚上九点关门还经常有读者在馆。不同的人群,相同的是对知识的渴望。
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图书分馆获评2025年“阅读北京·十佳优读空间”。推广一批优秀基层图书馆,是2025年“阅读北京”阅读推广目标之一。时光沉淀间,如星星点灯般的优读空间已遍布全市。它们或坐落于繁华商圈,或隐于胡同街巷,或扎根远郊乡村,无论风雨,无论晨昏,它们用满架的书香,为每一位推门而入的求知者带来温暖和知识,照亮了人们的精神家园。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基层图书馆以贴近基层的姿态,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阅读服务,助力人们打开终身阅读的大门。这些遍布基层的阅读空间不仅重塑了城市的阅读生态,更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暖意触手可及。
社区书屋、城市书房、共享书架……近年来,多样化的阅读空间不断涌现,老百姓阅读更便捷。新型阅读空间内,不仅有阅览、购书、借书等传统服务,还有读书分享、绘本手工等多种文化活动。有生命力的阅读空间不断绽放,让阅读融入多元生活。
技术的迭代,带动了新型阅读方式的盛行,同时释放了更多阅读的公平、便捷。李凌霄介绍,为解决阅读资源相对不均衡问题,今年,“阅读北京”50场讲座联盟直供基层。讲座联盟以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为纽带,联合全市各区图书馆、优读空间、文化场所,进一步打通优质资源下沉渠道,将优质文化资源带至基层。首都图书馆统一策划,确定讲座选题、提供讲师资源,选题公布后由各区基层图书馆自主选择。无论亲子、文学,还是艺术、健康,多样化的讲座主题供市民挑选聆听。
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书香正飘向每一个角落。
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书香是一种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曾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新时代以来,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民阅读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全民阅读水平不断提高。
在地铁站,路人可以一边等地铁,一边阅览古籍——这是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共同创意发起的“M地铁·图书馆”公益项目。该项目依托地铁这一公共交通出行平台,开放国家图书馆部分优质资源,推送各类书籍,并在部分地铁站点设置线下展示空间。乘客可以扫码免费畅读,也可在地铁站点游览,置身于雅集盛会。若你遇到此站,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来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图书馆,读者不仅能够阅览图书,还可以听音乐——这是北京城市图书馆视听空间。工作人员介绍,首都图书馆以馆藏资源作依托,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形式。活化馆藏视听资源,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新馆设置影音室。如今,图书馆的活动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专家讲座、书目推荐,还有听音乐、体验古籍修复、体验非遗技艺学习等。图书馆的边界进一步拓展,向文化综合体迈进,构建起更加广阔的文化传播阵地。
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再到多维沉浸式体验,阅读不再仅仅是自己打开一本书,而是有了更多元精彩的呈现。科技赋能让阅读走向“悦读”,不变的是我们对人文素养的不懈追求。
文化要繁荣、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都离不开读书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从耕读传家的古训到书香社会的愿景,新时代以来,阅读从个人兴趣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全民阅读”连续1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把“阅读北京”深度融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局,纳入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布局,构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全民终身阅读体系”。
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必然充满希望与力量。“十五五”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未来,“阅读北京”不仅是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更将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