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与图书展示结合,中国展台亮相多哈书展。第34届多哈国际书展8日在卡塔尔开幕。文创产品与图书展示相结合成为今年中国展台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观众。图为5月8日在卡塔尔多哈书展中国展台拍摄的文创产品。 新华社发(尼库 摄)
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当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与卢浮宫的古典雕塑在数字光影中交相辉映,当良渚古城的玉琮纹饰与希腊德尔菲神庙的橄榄枝浮雕跨越时空对话,人类文明正以亘古未有的深度交融书写新的篇章。在这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不仅是历史智慧的当代回响,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溯源。
全球文明倡议引导文明交流互鉴的恢弘气象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智慧,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系统阐释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全球文明倡议的先行示范,全球文明倡议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胸怀。中华民族对内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对外倡导实施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坚持正确的文明观和文明交流观。坚持正确的文明观,首先要摒弃“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论调,始终以平等、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坚信“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历来推崇“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新时代更要以文明自信为底色,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焕发新活力。在人类文明百花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互尊互鉴、相互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由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则由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和文明互鉴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先行示范,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二者都为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和“天下大同”准备条件。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强调“全社会牢固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厚植家国情怀。”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世界民族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经验,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典范,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新形态文明、探索适合国情的文化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要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创新性促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历史上不同形态的传统中国之治、变革维新之举,无不反映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与创新性的体现,不断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连续性与统一性将中华民族牢牢凝聚。无论是外来压力还是内部纷争,都未能摧毁中华民族的统一信念,华夏儿女一直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毛泽东在《祭黄帝陵》一文中所写:“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包容性与开放性使中华文明海纳百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创造自主知识体系的同时,对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海纳百川、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华文明基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东方智慧,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古今多少回的中外来往,目的都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共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进人民福祉,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和平特质。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中华文明孕育和形成自身突出特性的同时,我们始终注重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更有甚者是对其他文明的不尊重,只会阻碍人类文明进步。
文明的星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更加璀璨
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深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
我们既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又要看到不同文明在共同价值追求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勾画出超越差异分歧的价值同心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普遍遵循。
这一价值体系辩证统一于“两个大局”的统筹与把握之中,既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回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追问,也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革命性在于彻底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文明等级论”的认知桎梏。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价值输出的霸权逻辑,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超越零和博弈的狭隘框架,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承认差异、寻求共识”为方法论,推动多元文明的平等对话。
文明的星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更加璀璨,全人类共同价值正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与优化全球治理的规则。中欧班列不仅承载货物,更成为东西方技术标准互认、文化符号共生的纽带,超越了古罗马帝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单向输出模式,彰显了“互通有无”的东方智慧;中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既维护网络主权,又推动建立数字命运共同体;量子通信领域的“墨子号”卫星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技术标准共享机制,将科学探索转化为价值共识培育的试验场;等等。这些实践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绝非抽象乌托邦,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规则共建、风险共担不断夯实的现实工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今天,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日益深入人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同追求。(作者程春华,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