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们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民法院旭日法庭庭长王婧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话,也是她践行司法为民初心的真实写照。
从事审判工作15年,王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每一个案件中,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推动辖区案件高效快速办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法官”“全省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法院群众工作能手”等多个荣誉称号,“五一”前夕,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23年7月的一个午后,毒辣的阳光直射在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繁忙的国家级产业园区,知了声夹杂着车鸣声,与旭日法庭门口百余名企业员工此起彼伏的叫骂声、抱怨声、哭诉声交杂在一起。王婧在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中左右奔走,不时驻足认真倾听、耐心解答。
原来,某汽车企业因经营困难濒临破产,迫于无奈与300多名员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却无力支付经济补偿金,员工们遂向法院起诉。一边是无计可施、岌岌可危的企业,一边是追薪讨债、生活窘迫的员工,法律的“天平”容不得一丝疏忽和闪失。对此,王婧紧张又谨慎地进行处置,在安抚好员工们的情绪后,认真接待了员工代表和企业负责人,耐心听取他们的诉求。
“现在工作不好找,说辞退就辞退,还不给补偿,让我拿什么养家?”“企业现在的处境很困难,实在无力支付补偿金……”面对员工的控诉、企业的困难,王婧深知调解才是问题的最优解。但是该怎么调解?既要为民解忧,又要护企安商,她跑企业、跑政府,问需求、谈条件,经过5天废寝忘食的奔波协调,终于得到了“最佳答案”,双方同意先由企业支付一部分补偿金,剩下的待企业有支付能力后付清,双方握手言和的一瞬,王婧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上饶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园区,是上饶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园区内有3000余家企业,6万多名产业工人。王婧通过释法明理、答疑解惑、促成调解,既助力企业发展,又为工人维权。
有人问王婧:“外地企业在本地打官司,很难赢吧?”王婧的回答斩钉截铁:“审理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管是外地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024年7月,王婧办理了一起客车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被告某公交客运公司向原告某客车生产企业购买了34辆新能源汽车后,以电池存在故障为由,长期拖欠货款200余万元。双方经过多次沟通均未能达到各自预期,原告要求被告按照合同支付全额货款,被告主张若支付货款则后续电池维修服务无法保障。被告某公交客运公司为外地企业,企业负责人认为异地诉讼劳民伤财,而且法院很可能偏袒本地企业,在诉讼之初,对案件办理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
王婧一方面主动与该企业负责人进行多次电话沟通,了解纠纷原委,倾听企业诉求,向其阐释公正司法的理念;另一方面,她深入本地企业,现场了解涉案设备情况,资产变现情况以及实际履行能力,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在全面了解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王婧以视频会议连线的形式,引导双方将更换设备与支付货款同步推进,有效打破合同履行僵局。至此,“内外有别”的疑虑被打消,跨域纠纷在“线上”得到了化解,王婧在为相关企业挽回了数百万元经济损失的同时,促进了双方的持续合作。
2019年以来,王婧累计办理民商事案件2097件,其中涉外地企业案件400余件,用有法、有理、有情的工作方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有一次,王婧办理了一起公司解散纠纷。辖区一家生产、销售医疗器械的民营企业,各股东因经营理念不同,矛盾逐渐积累,一股东曾起诉另一股东要求收购其股权,被法院驳回诉讼请求后,又起诉要求解散公司。
“该公司经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判决将公司予以解散,可能会产生更多错综复杂的纠纷。”王婧介绍说,本着为企业发展护航、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初衷,她多次深入企业与各方当事人沟通,努力解开股东之间的心结,最终各方当事人在利益权衡与听取专业法律意见之后,找到了各自利益的平衡点,成功达成股权转让协议,涉案公司也得以继续经营发展。
2023年4月,旭日法庭入驻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王婧把园区3000多家企业,不分大小,全部作为自己需要靠前一步服务的对象,全程悉心服务,真正做到把心贴近每一家企业、贴近每一个当事人,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的法律指导,让每一个到了法庭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贴心的司法服务。她每月分析辖区企业纠纷的类型、特点、趋势,第一时间将《企业纠纷情况分析报告》送至经开区管委会,为应对企业经营风险做好预防。同时,通过每月梳理园区企业多发问题和风险点,为不同行业量身定做并发送法律风险提示手册,将司法服务从“事后裁判”向“事前预防”延伸,真正让经营主体感受到“服务在前方、护航在身边”的司法获得感,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通讯员 邱在亮 李勇 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