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党员干部保持好作风,不仅代表党的形象,更是为了推进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治“四风”树新风并举,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作风温床,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好作风好形象创造新伟业。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党员干部是党的细胞,党的作风体现在一个个党员干部身上。党员干部的好作风,必须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有共产党人“心学”的砥砺,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良好政德的根基。这样的好作风,内核十分坚强,效应十分强大,不仅能充分彰显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还具有攻坚克难、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是我们成就事业、造福人民的重要保证。相反,如果党员干部心中滋生了不正之风,总是向往安逸、贪图享乐,就难以在荆棘中开辟坦途、开创新局,只会被困难吓退、被风险吓跑。
作风关系人心向背,也是强大的战斗力。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纵观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克服每一个困难,跨越每一段险路,赢得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良好作风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中央苏区时期,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群众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靠着苏区干部的好作风,我们党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力量,让星星之火燃遍中国。延安时期,朱德“甘为民仆耻为官”、林伯渠“革命先锋一老牛”、徐特立“生活简单如老卒”……像这些革命前辈一样,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自觉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正是靠着“延安作风”,我们打败了国民党的“西安作风”,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好作风是开山的“斧”,是架桥的“梁”,是前进的“旗”。我们党走过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离不开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好作风;开辟红旗渠、建设北大荒、植绿塞罕坝,离不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好作风。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离不开矢志为民、敢于担当的好作风。事实证明,党员干部有了好作风,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战胜,什么样的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我们常讲,事业要靠团结奋斗创造出来。团结力、凝聚力、战斗力从何而来?很大程度要靠党员干部的好作风激发出来。当年,焦裕禄能够改变兰考的面貌,谷文昌能够把东山这一荒岛变成宝岛,杨善洲能够把大亮山改造成“绿山”,廖俊波能够把政和县百姓带上致富路……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好作风的影响感召和示范带动。正是党员干部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才能凝聚起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一刻都离不开好作风保驾护航。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形势越严峻,任务越繁重,越需要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自觉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增强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思慧,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