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徐靖远 摄
来南京,许多游客都会选择去看看南京长江大桥。站在南堡公园,举目望去,便是巍峨的钢铁巨龙横卧在江涛之上,在晨曦中披挂金辉;当夜幕降临,玉兰花灯依次绽放,桥身又化作缀满星辰的光带。静静地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大桥,仿佛万众一心、攻克万难建大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份豪情壮志依旧催人奋进。
1
在创新创造中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1968年12月3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了一条重量级新闻——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
这天的《人民日报》指出:“宏伟壮丽的长江大桥的建成,沟通了我国南北铁路和公路交通,在政治、经济、战略上有着重大意义”。作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专家对长江南京段无法建桥的预言,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世界空白”。
长江波涛汹涌,国际风云变幻。在进口适合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材面临困难,且国内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况下,鞍山钢铁公司无条件接受了炼钢这一光荣任务,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派出技术人员与鞍钢科研攻关小组开展合作,研究试验新的钢材技术。经过齐心钻研,认真总结从炼钢、初轧到半连轧等各环节的经验教训,反复改进提升,终于生产出16锰桥梁钢,科技人员和工人自豪地称之为“争气钢”。16锰钢经过革新与发展,现在已经是我国建筑行业里用得最广泛的一种钢材,它的名字叫作Q345C。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桥建设者们埋头苦干,全力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王团宇副总工程师发现从国外考察带回来的预应力梁图纸试制进展太慢,不适应实际需求,于是转而从长江实际情况出发,摸索实验,带领团队制造出31.7米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这在当时的国内属于首创。其中,还创造了先进的钢丝管胶管穿孔技术,针对滑丝难题研究出锚圈塞控制钢丝束的先进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不仅技术团队勇攀科技高峰,普通工人在技术革新活动中,也不断探索新技术。“工人工程师”王超柱自制土打桩机,拼装50米高龙门吊,摸索省时高效的“S”形弯道,成为工人阶级创新创造的典型代表。他的先进事迹曾被编入教材,激励了许多人。
大桥建设中,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密切配合,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定走自己的路,为大桥建成作出了非凡贡献。今天,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我们正可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惧挑战,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2
在拼搏拼命中合力化险为夷
南京长江大桥从1960年1月18日动工修建,到1968年9月铁路通车、12月公路通车,历时8年多,是建设者们用一块块钢、一颗颗钉架起来的钢铁巨龙,是数以万计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用血肉之躯挺起来的中国脊梁。
1964年的一个深夜,大桥工程局二桥处的电话突然响起,5号桥墩在秋汛洪水冲击下出现险情,沉井边锚绳被拉断,沉井出现晃动,一名抢补的工人不幸被绞车轧伤。不久,其他边锚绳相继被拉断,情况严峻。偏偏祸不单行,没隔几天,4号桥墩也发生摇摆现象。两个面积接近篮球场、重量达7000吨、足有7层楼高的悬浮体,以一定周期,在江心摇摆晃动,令人心惊胆战。
危急时刻,大桥建设者各负其责,大桥工程局领导紧急向全国求援,调拨缆绳、拖轮、锚链等物资;现场抢险的青年工人,奋不顾身将快要沉下水的缆绳拉住,迅速套在管柱上;电工紧急接通沉井上的电源,保障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程技术人员冷静沉着研究各种应对办法,决定采用“平衡重吊重法”,即用沉井摆动的能量把平衡重提起,然后再用绞车把平衡重放下的消能止摆方法。在“人在沉井在,誓与沉井共存亡”的口号鼓舞下,大桥建设者使摆动一个多月、摆动次数达1.3万余次、先后断过12根锚缆的5号桥墩浮体稳定住。随后,4号桥墩也停止摆动。
大桥建设者不仅面对险情临危不惧、沉着应对,而且勇闯“生命禁区”,谱写了深潜神话。长江江心的几个位置,水流湍急,深近百米,探查、施工等大量工作要在水下65米以下进行,这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用普通装置下潜60米的极限深度。超过这一深度,潜水员会发生不同程度氮气麻醉、二氧化碳中毒等症状,可能造成各种危险的潜水事故。使用氦氧混合气能解决有关问题,但氦氧混合气供应紧俏,而且价格昂贵。
面对这些困难,潜水班党小组向时任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梅旸春递交了“不克深水关,绝不下战场”的请战书。共产党员胡宝玲和几名骨干,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改造设备和操作方法,在7号桥墩的潜水作业中,突破“警戒线”,下沉到65米深水作业。在6号桥墩水下作业时,采用了全新的吸氧水面减压法,安装了双舱加氧舱,并对潜水员反复进行循序渐进加压锻炼和水面减压训练,最终潜水员下潜69米至71米,创造了新的世界奇迹。
在大桥建设中,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比如共产党员严习荣在紧螺栓时,从杆件掉落,悬在半空,被拉上来时,他脸色煞白,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一会儿哇的大哭起来,稍作调整后又迅速回到岗位,继续紧螺栓。再如总工程师梅旸春因为奔波劳累和严重疾病,于1962年去世,离开了他未完成的大桥事业,这也成为了他的临终遗憾。
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大桥工程局认为曾任大桥工程指挥部第一任总指挥的彭敏组织、主持和推进全面设计科研工作,作出创造性贡献,在申报名单中将他列为第一位。但彭敏看到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名字划掉,将梅旸春改为第一位。
如今大桥在江面上雄伟壮健地挺立着,仿佛向大桥建设者致意。滔滔江水咏叹着他们的功绩,巍巍钟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3
在不断打磨细节中精益求精
漫步大桥上,时时震撼于那个资源匮乏、经济困难的年代,却设计并制作出那些精美的浮雕、皎洁的玉兰花灯、威严矗立的三面红旗桥头堡,提升了大桥的美学价值。
从翻砂厂制造出来的铸件,比如大镂空葵花、小实心葵花和浮雕花板,都要认真打磨,将上面大大小小的铁疙瘩除去,变得光滑后才可以喷漆装上桥面,营造出大桥之美。但这个简单的工作,用力大了会伤及周围图案,用力小了就凿不下来,当时参加该项工作的大学生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但无人怕苦畏难,而是包扎好继续工作。
如此注重细节的还有陈昌言副总工程师,他不喜欢听汇报,而是每天深入工地,与工人一起在梁上爬上爬下。认真仔细检查每一个铆钉。几十年来,桥上150多万个铆钉返修率极低,平均每1000个仅有4个需要更换,陈昌言也因此被称为“铆钉专家”。
其实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建设大桥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得到高度体现。为严格规范大桥建设质量,大桥工程局副局长、副总指挥宋次中,带领部门负责人频繁到生产一线蹲点,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管理条例与文件,建立起负责制、验收制、经济核算制三项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由他主持编成的《企业管理工作资料汇编》,成为各个单位和部门学习的重要业务材料。
在管理中,宋次中特别强调从最小单位抓起,在班组设置成本核算、质量检查、定额管理、宣传教育等十大工管员,实行成本包干。从局、处到工程队,都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材料进场,要经过检验,混凝土要进行配合比试验。如此精细化的管理,为大桥的全面建成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4
在艰苦朴素中彰显忠诚之志
20世纪60年代,初到南京下关地区(该地区已并入鼓楼区)的大桥建设者,吃住都很困难。很多人住在当时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准备拆除的水泥猪圈内,猪圈虽然经过改造、打扫、冲刷,但臭味难除。床铺不够,就铺稻草睡在地上。下雨时积水多,赶上冬天,寒风凛冽,冷似冰窖。
当时吃饭也很简单,技术员每月定量25斤粮、3两油、2两肉,餐餐几乎是“飞机包菜”,因为菜叶子干巴巴,像飞机的翅膀,故得此称呼。由于饭吃不饱,很多职工以“瓜菜”代替,导致长期营养不良,出现浮肿现象。
即便条件恶劣,但无论是工人、技术人员,还是干部,遇到任务时,从不推三阻四,而是满怀激情,遇到攻坚任务时更是全员上阵,保质保量安全完成。
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家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大桥是不容易的,决不能浪费,为此工人们都讲节约:比如画线工“量体裁衣”、节约钢材;木工班精打细算、轻拆轻装,提高模型板使用率;电焊工连剩下来的小焊头也舍不得丢掉,留起来再用到合适的地方。据统计,南京长江大桥工程共用钢材6.65万吨,混凝土38.41万立方米,总造价2.87577亿元。
1969年9月,许世友司令率80辆坦克及60多辆轮式车辆编队,从南京花旗营至北桥头堡,一字排开检验南京长江大桥的质量,成了大桥建成以来的壮观一幕。今天在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中,游客可以看到当时的图片,还能看到许多老物件。
或许您会听到收音机里响起的由王相武作词、张殿英和樊祖荫作曲的《巍巍钟山迎朝阳》:“工人阶级把奇迹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江心托起擎天柱,金桥飞架过大江,天堑变通途天堑变通途”,激昂的旋律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万人空巷庆贺大桥全面建成通车的盛大场景里。
探索南京长江大桥“争气桥”的精神密码,我们能感受到尽管时代不同,使命任务发生变化,但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石淑琴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江苏省南京市纪委监委宣传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桥工段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