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纪检监察干部在某铜矿企业调研走访,了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资料图片
2月11日深夜,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纪委监委会议室内灯火通明,键盘声、讨论声交织不断。随着第11份重复举报核查报告通过审核,全县545件“遏增清存”问题线索全部“清零”。“大部分问题线索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广,有些涉案人员已死亡或已潜逃国外,我们采取领导包案、专班推进、‘室组地’协同作战的方式,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提前完成‘存量清零’目标任务。”清原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晓峰介绍说。
抚顺市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清原纪检监察干部以雷锋为榜样,深刻汲取忠诚担当的雷锋精神内核,善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持续深入强化政治监督、正风肃纪反腐,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近年来,清原县纪委监委多次获市级“雷锋式”纪检监察集体称号,2022年9月,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标本兼治,推动从个案查办到专项治理全面深化
2024年11月,清原县纪委监委收到反映某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某某索贿的问题线索后,立即组织核查。办案人员通过实地走访并查阅村委会的账目、合同和往来文件,发现了一条精心编织的“利益链”。刘某某假借村内道路硬化之名,向位于该村的民营矿企索要毛石,转身又将这批毛石高价卖给在该村承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李某某。短短三个月,刘某某“左手进右手出”,非法获利20多万元。今年1月,清原县纪委监委给予刘某某开除党籍处分,免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清原县纪委监委以案为鉴,深入查摆基层干部吃拿卡要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梳理基层干部与企业交往“十正十负”清单,为政商关系划出界线;组织有民办企业的36个村(社区)199名村干部开展廉政谈话,用刘某某案件对其进行警示教育;在52家企业建立“营商环境监测点”,设置廉情监测员,把监督做到企业门口。
治理之力不止于田间地头。2024年,瑞鑫源金矿坠罐事故发生后,清原县纪委监委在监督推动相关部门全力救援的同时,就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流于形式等问题,倒查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对13名党员干部严肃处理。
为了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行业性系统性问题,推动从个案查办到专项治理的全面深化,清原县纪委监委针对事故暴露出的安全隐患和监管“盲区”,在全县深入开展矿山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推动职能部门封闭废弃盗洞204个,安装智能监控探头113个,建立完善制度6项,创新建立动态监管体系,推动矿山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枝叶关情,推动解决“办证难”“办证慢”问题
民生无小事,清原县纪委监委坚持把监督“探头”架到群众身边,以“蹲点式”调研督导为抓手,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从一纸不动产权证、一张审批表入手,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监督执纪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我家新房都住成旧房了,不动产权证还没办下来。”清原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一名群众反映自家的危房改造后四年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
工作人员随即走访了该镇其他进行过危房改造的村民,发现这些房产大多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于是,清原县纪委监委组建工作专班督促相关乡镇以及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共同“会诊”,发现危房改造的房产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的主要原因在于审批流程繁琐、部分测绘数据缺失,且乡镇与相关部门间协同不畅。县纪委监委立即向县不动产中心下发督办函,督促其采取容缺办理、简化审批等方式,对缺失的测绘数据进行核对及补充,两周后,多年未办成的危房改造不动产权证全部交到村民手中。
紧接着,清原县纪委监委推动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排查,对“办证难”“办证慢”问题大起底,建立“县领导包保+多部门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协调民政、税务等部门减免证明类材料6项,推动化解了58户因政策衔接不畅、部门职责不清导致的“无过错未办证”问题,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烦心事”。
在解决群众“办证难”问题的同时,清原县纪委监委始终将群众关切作为监督执纪的着力点,去年以来,持续巩固深化“校园餐”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开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医保基金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多渠道收集群众诉求,督促职能部门个性化“点对点”整改问题178个,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建立长效机制88项,办成更多好事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
及时查处,做好民生资金守护者
清原县是抚顺市林业大县,山多林密,村庄分散。为了守护好民生资金,清原县纪委监委探索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努力让监督提升速度。该县纪委监委探索智慧监督“一张网”,建立“全县民生资金项目大数据监督平台”,整合财政、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实时监控民生资金流向、受理群众举报、分析异常数据。
2024年2月,平台“信访举报”板块收到群众诉求:“某村两名村干部违反议事规则,私下低价承包该村采伐后的林地,存在暗箱操作问题。”该问题线索涉及该村90户分红户的切身利益,取证量大,且当时正值春季造林关键时期,为不贻误林地对外承包时机,清原县纪委监委启动协作区办案机制,统筹“室组地”办案力量,由纪检监察室牵头,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配合,抽调乡镇纪委骨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问题线索迅速展开核查。
核查人员深入村民家中,了解违规承包的细节,并固定关键证据。原来,2023年底,该村112.37亩落叶松林被平伐后,形成的采伐迹地归集体所有。该村有两名村干部便打起了低价承包的“如意算盘”。
“他们不仅干扰村党支部议事程序,规避集体决策,还在村党支部书记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在该村微信群里发布了采伐迹地招标公告,以每亩730元低价承包该地块,并制作虚假招标书予以公示。”办案人员介绍,2024年5月,两名村干部受到处分。
案件办结后,清原县纪委监委督促乡政府对该采伐迹地面积进行重新测量,在核准面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将该地块的发包信息发布到辽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最大程度保障村民财产权益、增加村集体收入。
“村里的采伐迹地挂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后,最终以每年每亩1100元的承包价格成交,多亏了县纪委监委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多拿了不少分红。”拿到分红的一名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案件查处后,清原县纪委监委举一反三,督促相关单位依托“辽宁阳光三务”平台在线公示村集体经济合同432份,组织全县14个乡镇对村集体经济合同进行全面排查。截至目前,已督促收回被无偿占用的集体资源189.6亩,追缴承包费104.9万元,推动通过网上平台交易竞价承包,实现集体增收366.4万元。
清原县纪委监委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以构建“个案攻坚去沉疴、系统施治防复发、全域净化护生态”的递进路径,有效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推进政治生态持续优化,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去年以来,清原县纪委监委接收信访举报数量累计下降35.1%,问题线索平均办结周期缩短至21天。(通讯员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