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在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介绍,11年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形成了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系统梳理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发展成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单位,研究编制了《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24版蓝皮书并正式发布。
在介绍蓝皮书有关“三大成就”“三大展望”的内容时,徐建平表示,“三大成就”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中非人民“心联通”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15万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原产于27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在减贫惠民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资金,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000万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中非共同实施“非洲留学生就业直通车”计划,设立了多个奖学金专项,成立了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实施“头雁计划”,目前已在非洲建成17个“鲁班工坊”。
在“三大展望”方面,徐建平说,一是持续共同夯实中非务实合作基础,不断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发展理念对接,共同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对接,不断提升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水平,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是持续共同拓展中非共建合作新领域,持续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支持非洲提高防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能力与公共卫生水平;共同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践行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持续建设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三是共同提升民生福祉,中非将共同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搭建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在菌草技术、沼气推广、温室种植等授人以渔、易见实效、有利脱贫的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帮助非洲人民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共建国家一道,扎实推进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徐建平说,中非双方将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些领域的合作。在卫生健康方面,推进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和中非友好医院建设,开展公共卫生交流和信息合作,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持续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义诊活动,根据非洲国家需求,积极推进中医药走进非洲,惠及非洲更多国家民众。在绿色发展方面,通过绿色信贷、环保基金、碳金融、绿色债券等多种方式支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深化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积极实施“中非绿色创新计划”。在数字基础建设方面,促进非洲高速互联网接入,支持非洲建设“智慧城市”,推进中非以5G、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合作,助力非洲国家实现数字化转型。
农业是非洲众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司副司长舒玲敏说,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亿亩,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00余个,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标准化建设经验,并与非洲合作分享推广中国农业标准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开展标准化示范,围绕非洲相关国家种植规模较大的小麦、玉米、辣椒、万寿菊等农作物,规划建设农作物标准化种植基地,提升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二是协同推进标准化示范工程的配套服务,聚焦小麦、玉米等产业标准化需求,构建涵盖育苗、移栽、植保、除草、灌溉、采摘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三是构建标准化沟通机制,搭建双边交流联络平台,构建双边标准化技术专家库,定期推送标准化先进种植经验和技术。四是推进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合作,开展多期面向非洲农业标准化能力建设培训,依托中方农业标准化专家和技术优势,为非洲培养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