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绿色发展的窗口

场馆零距离 | 走近延庆冬奥村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2-02-14 07:1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吕佳蓉

  小海陀山脚下,有一片古意盎然的“小山村”。与常见的奥运村不同,延庆冬奥村采用依山而建的半开放式建筑,既与地形地貌完美融合,又展现了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

  “延庆冬奥村与其他赛区冬奥村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小海陀山这一片青山绿水。”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介绍,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建造场馆,最大的问题不是工艺如何复杂,而在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

  在“山林场馆群、生态冬奥村”的设计理念下,延庆冬奥村造就了一幅山水自然、历史遗迹、冬奥场馆和谐共生的中国北方美丽山村图景。

  百年村落与冬奥场馆完美融合

  一座座半开放中式庭院“组团式”掩映山林间,屋面采用木瓦等自然质感材料还原当地建筑特色,部分外立面用钢筋笼将碎石进行拼装,形成墙体。记者了解到,这种墙体叫做“石笼墙”,是用建造过程中开挖出来的天然石材进行破碎填充而成的,不仅古朴精致,而且节约建材。

  冬奥村1号和2号居住组团中间,“藏”着一个晚清时期的小庄户村村落遗址。

  “小庄户村位于小海陀山密林之中,是在冬奥村选址踏勘时被偶然发现的,此前从未标记在任何地图之上。”延庆冬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人员对小庄户古村落遗址“修旧如旧”,形成了冬奥村的核心景观,既保留延庆人文和生态环境特色资源,又成为赛时展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窗口。

  修缮完成的小庄户村遗址公园与回迁安置的西大庄科村、延庆冬奥村呼应,代表了这片山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于海陀山水之间,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官员在比赛之余可以体验到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村落文化和奥运文化。

  “绿色办奥”的生动实践

  步行在村内,随处可见原生树木的“安乐窝”——树池。在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能最大程度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最主要的景观被原地保留下来。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延庆冬奥村建设过程中避让了约130棵原生树木,整个赛区移植了2.4万棵树木至专门的奥林匹克林。

  延庆冬奥村建设过程中,“绿色办奥”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专门建设了动物保护通道。记者了解到,在延庆冬奥村施工现场周边,不时有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出现,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小动物们的影响,建设者们用碎石等材料为小动物建设了栖息地。

  打造“海绵型山村”。延庆冬奥村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渗透沟和雨水调蓄池等措施,对雨水和生活污水全部进行处理净化,实现了再利用。

  众多超低能耗的技术、设备等也在这里得到应用,使冬奥村在提升宜居体验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北京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宋雪莹说,通过采用高效围护结构外保温、自然通风和采光、高效空调机组、节能智能照明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措施,延庆冬奥村节能率可达到60.9%。

  为每一位居住者营造温暖的“家”

  延庆冬奥村共包括5个居住组团和1个公共组团,居住组团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服务,公共组团则在赛时具备综合服务及后勤保障功能。

  秉持“以运动员为中心”理念,延庆冬奥村力图为每一位居住者营造温暖的“家”。以5组团为例,户型均为双人间,每间卧室配有床、床头柜、衣柜、衣架等。为了适应冬奥会的特殊需要,房间内预留了可收纳滑雪板等设备的储物空间,设置了长衣区、短衣区,方便运动员放置衣物和行李。

  国际化插座与电话接口、奥林匹克网络电话接口与电视接口、可以变身小毯子的抱枕……东道主满满的诚意体现在细节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冬奥会的赛事特点,延庆冬奥村专门设计建造了地下暖廊,连通村内所有组团,居住者“足不出户”即可到达村内所有居住组团和公共组团,完成日常活动。

  在这里,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能享受到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富多样的菜品和一站式生活服务。住得舒心、暖心,助力运动员们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