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斗争 | 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

来源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1-06-24 14:45

  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上读到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发表《送瘟神》已过去63年了,但诗中传递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却一以贯之、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尊重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灭血吸虫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世纪50年代,一些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历史久远、危害甚烈,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面对疫情,毛泽东将其称之为“瘟神”,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精心领导和部署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

  血吸虫病对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害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钉螺是其中间宿主。罹患此病,儿童影响发育,妇女影响生育,男子失去生产能力,很多人因此致残甚至丧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建国初期,由于地方性因素、自然灾害、长期战争等原因,血吸虫病爆发程度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当时,长江及其支流河道年久失修,多次爆发大小水灾。每一次水灾爆发,都加重了血吸虫病疫情。一方面,水灾使钉螺活动面积扩大,一些无螺地区变成有螺的疫区。另一方面,水灾的爆发后,人们急需恢复生产,与疫水接触机会大大增加。再加上,这些地方的人口大量增长,耕地需求也随之增加,导致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上,与疫水接触的频率也迅速增长。

  此外,多年的战乱也导致了疫情的肆虐,使其发病率远超和平时期。战争带来的饥饿使人们长期营养不良,居住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免疫力下降;人口因避战而大范围流动,使得疫情传播更快,防疫工作难以开展,进而造成疫情失控。

  血吸虫病疫情的爆发,对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是人口的减少。1950年,党和政府动员各方面力量对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展开普查,全国血吸虫病人人数为1000多万,其中晚期病人60万,受疾病威胁人口达1亿多,并且疫情传播迅速,新增病患多。疫情严重的地方,人口感染率达60%至70%,有的村庄甚至达到90%以上,出现整户整村人口死亡的情况。江苏省高邮县,1950年春季爆发一次震惊全国的血吸虫病感染事件。5250人中一次性急性感染4019人,先后死去1335人。当时,有民谣这样形容疫情的可怕:“身无三尺长,脸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出了房。”“妇女遭病害,只见怀胎不生崽。难听婴儿哭,十有九户绝后代。”血吸虫病的防治,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其次是威胁农业经济。严重疫情下,劳动力大量损失、劳动能力明显下降,很多地区农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渔业、畜牧业也受到巨大冲击。1954年,江西省玉山县委报告:“病区之青壮年,常常外迁或改行。”“因劳动力缺乏,耕作粗放,上田已成中田,中田已成下田,下田则接近撩荒,减收率为59%、55%、53%。”

  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面对肆虐的疫情,毛泽东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牵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花费了巨大精力研究、防治血吸虫病。他把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上升到政治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毛泽东首先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指导卫生部门、专家学者对疫情开展深入调查,掌握其规律和危害。1951年,他派人对余江县的疫情展开调查,确认余江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县。1953年,他又派人到余江县马岗乡进行疫情研究,开展实验工作。1953年,收到沈钧儒写来的关于加强并改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信后,毛泽东复信指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事后,卫生部门和有关地方调查发现,血吸虫病的危害要比当时其他慢性传染病严重得多。为此,毛泽东又指出:“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病死的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病),一万万人受到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

  1955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会议研究农业问题期间,特意听取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汇报。听完后,毛泽东强调指出:“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它关系到民族的生存繁衍,关系到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青年能不能参军保国,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共产党人有责任帮助群众解除疾苦,把血吸虫病消灭掉。”195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他亲自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防治血吸虫病战争。

  打赢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

  由于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复杂,涉及领域甚广,除卫生部门外,还关系到农业、水利、宣传、教育等部门。为尽早消灭血吸虫病,毛泽东认为应由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规划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他提议,成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也称中央血防领导小组),由九人组成,统一领导全国的血防工作。地方上,有血吸虫病的省、地、县也成立七人小组或五人小组来领导这项工作。1957年,党中央又在上海成立卫生部血吸虫病防治局,与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合署办公,以加强中央各血防机构之间的配合、协调。

  各级血防领导小组成立后,很快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出全国性的防治计划,将血防工作时限明确为七年。毛泽东郑重提出:“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若干种危害人民和牲畜最严重的疾病”,其中列举的第一种疾病就是血吸虫病。为完成这一目标,国务院发出《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作出总体部署。随后,中央又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要求各地都要制定本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计划,并将执行情况每半年向中央作一次专题报告。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发挥政治优势,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众志成城打响防治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由于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和传染关键环节,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积极作为,带领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消灭钉螺运动。安徽芜湖发动20万人连战18天,挖螺土26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基本无螺”的既定目标。江西泰和县发起灭螺会战,投入劳动力12800多人,万安县也每年投入几千人进行灭螺活动。截至1958年5月,全国12个省市共消灭钉螺15亿多平方米,充分体现了群防群治的力量。

  在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中,各级人民政府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充分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防疫工作投入大量经费。一方面,实现了检查血吸虫病一律免费,治疗血吸虫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收、减、免”的差别化政策,烈属、军属、贫困农民、学生在免费范围内。另一方面,大量供应治疗药物和灭螺药物,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截至1958年底,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流行区基本消灭,全国治疗血吸虫病患者430余万人,在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血吸虫病的消灭,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劳动力得到恢复,进而保证了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在工作总结中指出:“我国血防工作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徐嘉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小宁 整理)

  往期回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的第一场思想交锋 

  在斗争中完成建党伟业 

  在革命低潮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长征:永不放弃、斗争到底的英雄史诗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民族独立最坚定的维护者 

  千里跃进大别山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 

  无线电侦察:对敌斗争的千里眼、顺风耳 

  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西路军 

  大生产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第二条战线:正义与反动的尖锐斗争 

  隐蔽战线上的斗争:于无声处建奇功 

  在经济战线发起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狱中八条:红岩英烈的忠诚与斗争 

  斗志昂扬、干劲冲天的大庆石油会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封锁、反禁运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反对美国侵占台湾的外交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