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采访札记:是龙就要腾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5-21 16:00

  1990年,一位年轻人站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地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31年后,他亲手打造的中国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正式商运,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他叫邢继,是“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一位将研发中国自主核电技术作为毕生追求的工程师。

  见到邢总师是在他的办公室,墙上贴着“华龙一号”的设计图,书架上摆放了许多他和团队的照片。瘦瘦高高的邢总师谦和儒雅地向我们讲述着“华龙一号”的诞生历程,回忆着其中的苦辣酸甜。

  当时团队虽然消化了一些引进技术,但要想脱离国外技术支撑,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困难重重——有些制造方法国外不卖,有些参数国外不公开。但他清楚地知道,中国人不笨,一定能研发出自己的核电技术。带着这股劲儿,邢继坚定地带领团队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716项专利授权、120多个软件著作权就是真实写照。2021年1月30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3月18日,“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作为中国又一张闪亮名片,“华龙一号”研发成功真正实现了“中华复兴、巨龙腾飞”。然而,在谈及这些成绩时,邢继从不觉得自己有特殊的功劳。“‘华龙一号’从策划到建成有十万多人参与,我们每个人的作用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点点滴滴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建成完整的华龙一号。”坚守、协同、奉献,这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华龙一号”研发历程中的体现。讲到这里,邢总师眼中充满泪水……

  不止“华龙一号”,中国几乎每一座核电站都有邢继的身影。30多年间,他辗转多个核电工程:大亚湾、秦山二期、岭澳二期……每个核电工程名字背后都饱含着心血和故事。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访将要结束时,我们请邢总师为我们写下一句对未来的寄语,他这样写道“推进核电高质量发展,助推碳中和目标实现”。实然,邢总师的心愿在慢慢成为现实:载满邢继心血的“华龙一号”,每年能清洁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一年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清洁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种了7000万棵树。

  采访结束后,邢继就奔赴了技术会议现场。57岁的他仍然步履不停,带着三代核电人的梦想,带着“龙就要腾飞”的信念继续扬帆远航。(韩育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