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原海南省农业厅巡视员朱清敏涉嫌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此前,退休近三年的朱清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省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于2020年8月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
这是海南省纪委监委重拳出击,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背后“保护伞”取得的战果之一。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海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坚持两个一律、一案三查,坚持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坚持与政法机关密切配合、同向发力,问题线索优先处置、执纪力量优先调配、办案场所优先保障,对重大涉黑涉恶组织实施专案专攻、同步上案,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管涉及到谁都一查到底。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去年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910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40人,移送司法机关113人。
“在‘打伞破网’过程中,省纪委监委建立书记(主任)把关定向、副书记(副主任)主抓、协管常委(委员)直管的领导体系,成立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大案要案指挥部,形成高效指挥、快速调度力量的工作机制。”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为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省纪委常委会先后12次听取扫黑除恶专题斗争汇报,对各阶段重点工作任务、重大问题线索及时部署安排,对重大问题线索直查快办、提级办理,对重点问题挂牌督办、交叉办案。
为建立线索移送、部门联动、案件查办快速高效运行机制,海南省纪委监委会同省委政法委、公安机关等部门制定问题线索双向移送和直查快办、提级办理、交叉办案、跟踪督办以及‘保护伞’认定指导意见等9项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研判问题线索,梳理解决办案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确保“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积极拓宽监督举报渠道。建立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举报台账、问题线索管理台账,定期更新案件信息、梳理查处数据,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研判,逐一筛查,逐项销号,坚决杜绝压案不查、有案不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已办结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开展“回头看”,深挖“案中案”“案外案”。受理反映涉黑涉恶腐败及其“保护伞”问题检举控告389件次,其中初次检举控告291件次。
与此同时,海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将扫黑除恶与基层反腐“拍蝇”相结合,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勾结黑恶势力煽动闹事、侵害群众安全和利益的问题,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百姓问题。
“我平时接触的吴某等人对我都很尊重,都称呼我为‘东哥’,我经常和他们一起吃吃喝喝,不谈工作,只谈享受,渐渐的我喜欢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正是这些‘好友’一步步把我引到了犯罪道路上来。”1月29日,该省纪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期间,党员干部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伸手必被捉之四》,片中充当涉黑涉恶犯罪团伙‘保护伞’的乐东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佛罗镇党委书记陈王东在深刻忏悔。
坚持用生动详实的“活教材”教育“身边人”,用“案中人”警醒“梦中人”,已成为海南省纪委监委扎实做好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后半篇文章”工作常态。
为巩固“打伞破网”专项斗争成果,海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拍摄警示教育片10部,20万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接受教育。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全省先后共有71名党员干部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交代问题。公开曝光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典型案例11批,通报问题25起,曝光33人,充分释放一严到底、一刻不停歇的强烈信号。向有关部门发出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提示提醒函59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从制度上补齐短板、堵塞监管漏洞,巩固深化标本兼治效能,达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片的治本目标。
在“打伞破网”专项斗争中,该省还坚持“一案三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坚决倒查案件背后的失职失责问题,一批因责任心不强、执法为民意识薄弱、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恶问题充耳不闻,有案不立,立案不查,助长黑恶势力嚣张气焰,造成黑恶势力坐大成势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受到处理。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查处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力或在履职尽责中失职失责170名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给予党务政务处分137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海南省纪委监委 || 责任编辑 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