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记者走进江南造船,一睹我国国内自主建造的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的风采。
红色的船体、白色的上层建筑、萌萌的烟囱……“雪龙2”号的高颜值分外引人注目。但建造的过程,却是异常艰辛。
2018年9月10日,“雪龙2”号下水
“这艘船的现场施工难度极大,因为冰区结构的密度非常高,肋骨间距仅350毫米,是一般船舶的一半,焊工在里面施展不开,而且钢板需要加热到70—150摄氏度的工作温度才能焊接,在七八月的高温天,困难可想而知。”“雪龙2”号总建造师陈建新介绍,为了保证焊接质量,江南造船派出了全厂技术水平最高的焊工队伍,工人个个挥汗如雨,衣服全部湿透,一天干下来能喝掉五六升的水。
造船还是一个连续的工作,计划和节点一旦确定便不能随意更改。“雪龙2”号的建造共分为3个大总段、11个总段、114个分段,如何依次搭载,什么时间安装什么设备,需要攻克哪些难点,都必须进行系统策划。大节点定了后,再倒推分解到每个月、每一天。
一个个的时间节点,不仅是江南人造船的节奏,也是江南人生活的节奏。“自开始参与建造‘雪龙2’号,就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为了赶节点,我们的团队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雪龙2”号副总建造师、刚刚三十出头的辽宁小伙张文龙说。
最终,“雪龙2”号创造了进坞搭载4个半月全船贯通、5个半月成功下水的奇迹。
一流企业讲标准,百年企业谈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在“悬规植矩、器惟求新”8个字厂训的基础上,又不断总结提炼出“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的江南精神。“江南精神是对江南人内在力量的最好诠释,是不断攻坚克难,完成各项重大专项工程任务的精神原动力。它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融入到了日常的生产经营之中。”林鸥表示。
十年前,江南造船离开黄浦江畔,正式搬迁到长江口的长兴岛。“从黄浦江畔搬到长兴岛上,好比是从南京路搬到了西伯利亚”,这是很多江南人当年最深切的感受。
然而,百年老厂的精神积淀在关键时候发挥了作用。“江南”不仅完成了从黄浦江畔到长兴岛地理位置上的跨越,更实现了造船技术质的飞跃。目前,长兴基地包括四座大坞、17座舾装码头,规划纲领为民用船舶年造船能力450万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江南造船集团全景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辉煌成绩的背后,是众多江南人给自己、给家人留下的种种遗憾。有人这样写道:“带病工作,错失了治病的黄金时间,以致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疾患;因工程计划调整婚期、育期,许多青年员工给了长辈‘违约’的印象;顾全了试验,却不能与养育自己的父母见上临终前最后一面、说上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
2018年6月3日,江南造船召开“感动江南”颁奖典礼,邀请员工家属参加。“原以为家属会有很多埋怨,可当家属们参观了船厂,了解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后,很多人的眼圈都红了。”林鸥动情地说,“每当首舰出航驶向深蓝,这其中的喜悦和辛酸也只有江南人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