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纪实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8-01-24 09: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着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让数据“多走路”、政府“多跑堂”、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全区30家区级机关单位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共725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696项,占比96%。图为该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服务说明和引导。王艳红 摄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除了审议通过《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分工方案》等文件外,还审议了一个地方性的报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

  “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源于群众和企业对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抱怨。正是从这种抱怨出发,浙江找到了自己工作中的短板,也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该省以民心为依托,靠改革找出路,以“最多跑一次”撬动多方面改革,以实际行动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从群众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改起”

  作为“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浙江靠吃改革饭起家。而人民的需求,就是改革的第一动力。

  针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2016年12月,浙江首次提出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一件事情,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从受理申请到形成办理结果全过程只需一次上门或零上门。

  改革就是要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办什么事烦,就把什么列入改革的范围;群众办什么事难,就把什么纳入必须解决的范畴。浙江那时提出的改革“小目标”是: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民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改革覆盖80%左右的行政权力事项。

  “一声令下”,浙江各市县均以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姿态,自我加压,倒逼转型,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么让“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加速度,怎么让人民群众有足够的获得感。

  实际上,改革本身就体现着“首创精神”,展现着“浙江速度”——

  2017年2月10日,时任省长车俊主持召开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题会议,并担任推进“最多跑一次”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协调小组组长。

  6天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启动“最多跑一次”事项梳理工作。全省分两批完成“最多跑一次”事项梳理公布工作,59个省级单位梳理958项,设区市本级平均梳理1002项,县(市、区)平均梳理862项。

  2017年2月20日,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思路,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4天后,省政府召开第九次全会,部署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

  快马加鞭未下鞍,改革由此而起并不断深化。

  “从群众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改起。”这是浙江推进“最多跑一次”的出发点。“最多跑一次”表面上看只是减少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次数,实质上是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制度供给。

  “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也就没有浙江的明天”

  “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2017年,浙江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获得多方认可。

  “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也就没有浙江的明天。”这是浙江省委一班人的共识。去年以来,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合力攻坚,推动改革从理论化为实践,由承诺化为现实。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省心、省时、省力,政务服务和发展环境更好了。最新权威调查显示,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1.90%,满意率达94.7%。

  浙江人民永远记得,十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设计,提出了在浙江改革开放史上有着重大开创意义的“八八战略”。之后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机关效能建设到“最多跑一次”,实现“放管服”改革质的飞跃。

  回顾铮铮的改革历史,从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2002年、2003年相继进行第二、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从2004年全省6053个省市县机关部门、1497个乡镇和2353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到2007年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提出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作风建设,其中一条就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从2014年率先在全国部署“责任清单”工作,逐步成为“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总抓手,到现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办事窗口以“改革先锋”的姿态,彰显了凤凰涅槃、破茧成蝶的坚定决心。

  彼时流行的一句话是,“部门一句话,群众跑断腿”;而现在则是,“让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和企业过好日子。”

  在宁波市鄞州区,福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用了36天,就完成了项目施工前的审批;在杭州下沙大学城,退休教师老王用了不到60分钟的时间,就办成了不动产登记全部业务,领到了不动产权证书;

  在金华市婺城区,原以为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办妥新公司组织机构代码证的杨先生,没想到居然在一个窗口一次性就办理好了……

  实现从“单兵突进”到“全面突破”

  要让“最多跑一次”改革速度快起来,首先就是要跑上正轨。浙江省政府带头做出示范,颁布了全国首个“最多跑一次”省级地方标准《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

  规立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具体措施的执行和创新至为关键。浙江省工商系统于2017年7月起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通过推行一证受理等举措,压缩业务流程环节;诸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包厢”式的不定产交易室,来自建设、地税、国土3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对同一登记申请事项开展工作。而这些,都源于“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的外延式改革——“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即通过“整合”的形式,让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推进各业务系统与“一窗受理”平台全面对接,加强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构建网上网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把办事流程全面简化,让群众少跑腿或不跑腿。

  这实际上就是浙江省政府在简政放权上的一次自我革命。浙江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排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115项重点工作之首,就是在倒逼各级各部门通过减权、放权、治权,从“办事”做起,放下部门小利益,做好政务大服务。

  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以此撬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实现从“单兵突进”到“全面突破”。

  办事流程简化的同时,浙江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革现代化水平。

  宁海县建立虚拟大厅会商会审视频工作站,对投资项目、商事登记等热门事项,群众进入虚拟大厅,视频连接后就能得到窗口人员的远程指导,并传送资料进行预审批甚至在线面对面审批;杭州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开发了微信导航功能,群众可实时查询市区内10个办事网点的排队情况,选择空闲网点前往办理。

  当下的浙江,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无论是衢州创新推出公积金贷款“无证明”办理、企业注册登记“证照联办”;还是温州通过“一站导引”推动该市401个信息系统向“一朵云”整合……“最多跑一次”带动的改革背后,都体现着政府部门对人民群众不变的承诺。

  “最多跑一次”,已经成为撬动浙江改革的新支点。(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黄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