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从西汉至隋唐年间,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代表人物有:
王吉(?-前84年),字子阳,西汉时期经学家,始家皋虞(今山东即墨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是有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始祖。其子王俊、其孙王崇均位至三公。经王吉祖孙三代努力,为琅琊王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王祥(185-269年),王吉六世孙,字休徵,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其人以孝闻名于世,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主人翁,有“孝圣”之称。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为王氏家族立下家训。
王戎(234-305年),王祥从兄王雄之孙,字濬冲,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著称。
王导(276-339年),王祥弟弟王览之孙,字茂弘,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于平定叛乱、稳定朝局建功尤多,受到重用,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他也将琅琊王氏家族的地位推向历史巅峰。
王羲之(303-361年),王览曾孙、王导之侄,字逸少,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344-386年),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融(467-493年),王导六世孙,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文学史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新体诗“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王褒(约513-576年),王导八世孙,字子渊,南北朝文学家。萧梁时任太子舍人,梁元帝继位后拜为侍中,后迁吏部尚书、右仆射,此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小司空。《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分别著录王褒集21卷、30卷、20卷,但均已散佚,现存诗歌47首,以边塞诗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