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湖南双峰曾国藩: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7-01-10 11:00

  ●曾国藩家规家书摘编

一、勤 敬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①。

——曾星冈治家八诀

  【注释】

  ①宝:指善待亲族邻里。曾星冈说“人待人,无价之宝”,这是居家的法宝。

  【译文】

  居家要注意八件事: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打扫、祭祀、友邻。

治家八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致诸弟》

  【译文】

  弟弟们在家,总要教育子侄辈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已有权有势,那么家里的子侄就最容易骄傲奢侈、放荡不羁,“骄佚”二字正是败家之道。万万希望弟弟们每时每刻留心,不要让子侄们沾染此种恶习,至关重要至关重要。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之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诸弟》

  【译文】

  各位弟弟不爱整洁,比我还厉害,这是败家的迹象。以后一定要细心收拾,就算是一纸一缕,竹头木屑,也要捡拾干净,做好子侄们的榜样。若是第一辈涣散懒惰,第二辈就会骄奢淫逸,这样下去,那么就会渐渐滋生白天睡懒觉、晚上睡不着、甚至吸食鸦片的恶习。

 

二、敦 本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藩八本家训

  【译文】

  研读古书要以明白字意通俗易懂为根本;写诗作文要以讲求韵律朗朗上口为根本;侍奉亲人要以常让亲人愉快开心为根本;修身养性要以排解烦恼胸襟豁达为根本;立身处世要以不说假话言而有信为根本;居家生活要以不恋懒觉早起劳作为根本;当官从政要以廉洁不贪两袖清风为根本;带兵行军要以遵守军纪不扰百姓为根本。 

曾国藩手书八本家训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诸弟》

  【译文】

  我们这辈人只有提高品德、修习学业两件事靠得住。提高道德修养,就是要达到孝悌仁义的境界;修习学业,就是要学会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由自己作主,得一尺便是自己的一尺,得一寸便是自己的一寸。

三、戒 奢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纪鸿》

  【译文】

  勤俭立身,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可以享受节俭,这就是君子。我做官也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俭朴风尚,极其俭朴也可以,稍微丰裕点也可以,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你现在年纪还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小户人家、还是士、农、工、商诸家,只要勤俭节约,没有不兴旺的;如果放纵奢侈厌倦懈怠,就没有不衰败的。

 

  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逸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四弟》

  【译文】

  我在外面没有其他顾虑,只担心子侄沾染上骄(傲)、奢(侈)、逸(荡)的习气。家庭败落,离不开一个奢字;个人失败,离不开一个逸字;惹人嫌恶,离不开一个骄字。

 

  男女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算不错。

  ——摘自郭筠《曾富厚堂日程》

  【译文】

  家中男女都应懂得俭朴,每个月的收入一定要能够满足支出,每个人都要有一本自己的账簿,收支就不会出差错。

曾国藩家书手迹  

四、去 傲

  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物。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致诸弟》

  【译文】

  弟弟们也要时刻存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认为家里有人做官,就敢于欺侮他人;不要认为自己有文才,就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

 

  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九弟、季弟》

  【译文】

  祖父星冈公说:“你的仕途还很长,你也很有才华,但不要骄傲,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你如果不骄傲自大,就更好了。”这个遗训不远,至今如听当面教诲。现在我郑重地讲这段话,就是告诫两位弟弟要以去掉“傲”字作为第一要事。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致四弟》

  【译文】

  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承受福惠的途径,一骄傲就会自满,一自满就会倾覆。凡属动口动笔的事,讨厌人家俗气,嫌弃人家鄙陋,议论人家短处,指斥人家失败,都是骄傲。

 

五、尚 学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纪鸿》

  【译文】

  世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希望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辈流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叔,都是黎明就起床,这点你很清楚。凡富贵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靠个人努力,一半靠机遇。唯独学做圣贤,全靠自己做主,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有一点收获就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因为没有见识;有恒心,就绝没有干不成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译文】

  深入研究经籍必须专守一经,不可三心二意地广泛求取。阅读经籍要以研寻经义名理作为根本,考据文字音义等为其次。阅读经籍需要明白“耐”字的诀窍,一句不理解,绝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解,明天再读;今年没读精,明年再读。这就是所说的“耐”字的意思。阅读史书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就好像自己与当时的人在交际往来,谈笑风生。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个人都记住,只需先专记一人,就仿佛如实地接触这个人一样;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记住,只需先专记一事,就如亲历其事一样。读经在于深入研究其义理,读史在于考究其始末。除去这两个方面,就没有别的学习方法了。

毛泽东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

六、贵 恒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

  【译文】

  做一件事情,都应当全神贯注于这件事,自始至终不松懈,不能见异思迁,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坐这山望那山。人如果没有恒心,一生就不会有所成就。

 

  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功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

  【译文】

  希望你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在“有恒”这两个字上痛下功夫,当然必须得有情韵和趣味,充满生气和活力,这样读书的兴趣才能够保持长久而不衰减。如果感觉读得拘谨辛苦、疲惫困倦,就不能真的持之以恒了。

 

  七、守 廉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诸弟》

  【译文】

  我自三十岁以来,就认为靠做官来发财是非常可耻的,把做官积累下来的财富留给子孙当作羞愧可恨的事,因此暗暗立下誓言,决不靠做官发财积累财富留给后人。天地神明可鉴,我决不食言。

 

  我自从已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澄弟在京年余,亦得略见其概矣,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致诸弟》

  【译文】

  我自从己亥年在外面周游,到今天仍然感到遗憾,将来万一做外官,或做督抚,或做学政,以前给予过我恩惠的人,也许几百,也许几千,都像钓鱼的食饵。他们如果到我的衙门来,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吧,那未免太刻薄了,答应他们的要求,就是给十倍的报答,还不一定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自从我庚子年调到京城以来,至今八年,我都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决不去占别人的便宜。澄弟在京城一年多,也大概知道这些情况的,以后凡事不可以占别人半点便宜,不要轻易接受他人钱财,务必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