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一生著作宏富,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打造了一面“历史之鉴”,那么,他写的《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则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恢弘至道,堪称“轨范”。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降大任:
司马光在北宋的时候历仕四朝,他把自己的一生的经验,写下了一个《训俭示康》。示康,康是谁呢?他的儿子司马康。他这样做呢,就是想让自己子孙能够像他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地做官。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全文先写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接着写近世风俗日趋奢侈靡费,讲究排场,复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奢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奢”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行文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六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进一步阐明“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深刻道理。
山西省作协会员 王振川: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这篇文章里头,引用古今典型事例,对自己的儿子司马康进行教育,教育儿子“成由俭,败由奢”,要勤俭,要节俭,生活简朴。司马光后来官至宰相,仍然是生活简朴,吃饭不敢经常吃肉,穿衣服不敢经常穿丝绸,非常节俭。
《训俭示康》家训对司马康一生影响深远而又巨大。司马康自幼便“敏学过人,博通群书”,考中进士后积极参与朝政,并且以“检阅文字”的身份,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修工作。司马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以天下和民心为怀,“事父母至孝”。司马康为官品行正直,声誉很高。他四十一岁去世,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都前往吊唁,无不为之痛惜。这种道德操守和声誉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司马光的殷殷教诲,是把家训牢记于心、躬行实践的结果。
相比《训俭示康》的千余字,《温公家范》则是洋洋数万言,其规模之壮伟、形制之独拔、器识之弘旷、广义之宽泛,在家规家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光自己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问题来对待,而不是视为一家一户的私事。《温公家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堪称家训集大成者。
《温公家范》全书10卷共19篇,开篇首先引用了《周易·家人》卦辞 “利女贞”。
司马温公祠文管所所长 王在京:
《经下》在卦辞中这样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意思是说,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事,这样家道就正了。家道正,国家就安定了。
《温公家范》引证《易经》、《诗经》、《大学》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得出“家正而天下定,礼为治家之本”的中心思想。
运城学院副教授 孔令慧:
《温公家范》洋洋洒洒、博大精深,概括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治家以睦族,正家以正天下;遗子孙以美德,导之以行善;教子以义方,使其成人,不入邪恶;为子当孝亲,立身行道,建功立业;夫妇之际,以修德守约,以敬为美;为人当慕贤思齐,以史为鉴,亲仁爱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