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不少人奔着费孝通先生的名气来我们村考察,但以前村里环境卫生不太好,有的闲置房也是破破烂烂,影响江村的形象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巡察组来了后,政府不仅搞了环境整治,还弄了不少‘江村调查’项目,环境变好了,来参观考察的人更多了,村民钱包也鼓了。”接待过费孝通先生24次的村民姚富坤深有感触。以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为代表,经过巡察整改逐步走向经济富裕、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在苏州不断增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苏州,80多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怀着对乡村深沉的爱,不断探寻中国农民富裕路径,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江村经济》;如今,苏州市县巡察机构将“江村调查”的理念融入对村巡察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同时,不断融洽党群关系,让党中央一系列为民务实好政策真正在基层落地落实。
“在开展对村提级巡察前,先制发村情‘自画像’‘预画像’两种调查表,全面综合的了解乡村情况;巡察中再通过走访调研,对民意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最终画准被巡察村‘全面画像’。”苏州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刘乐明介绍。
在对村巡察过程中更好收集村情民意。一方面,让被巡察村开展自查,画出涵盖村基本情况、集体经济状况、村救助情况等具体信息的“自画像”;让被巡察村所在的镇(街道)围绕基层党建、社会文明、平安建设等不同维度,以及信访举报、“三资”管理、生态环境等多项监督重点对被巡察村进行标签式评价,画好“预画像”。另一方面,不论是村民口中的“张家长、李家短”,还是随口无心的一句抱怨,巡察组都会关注了解。苏州市县巡察机构通过走访调研,透过“身边小事”不断发现民生大问题。
巡察结束后结合巡察情况,巡察组为被巡察村绘制包括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59项具体监督内容的“全面画像”,为后续巡察整改提供数据支持。
“苏州村域合并后,每个村体量都很大,现在对村巡察在收集民意上,我们既要将老方法用好,也要把新手段用活。”在苏州市委巡察机构组办会议上,巡察组工作人员提出建议。
实践中,苏州市县巡察机构在对村巡察收集民意上,一方面,继续用好“铁脚板”丈量民情,坚持驻村办公,走村入户。太仓市委巡察组将巡察座谈会开到村民“家门口”,通过“板凳夜话”让巡察组、村干部、村民坐到一起,听群众想法、问巡察建议、聊整改措施;工业园区党工委巡察组为了上门走访方便,三五人一行骑上共享单车挨家挨户“串门”;常熟市委巡察组为了不影响村民生产,中午买了盒饭,蹲在田埂上就和刚忙完的农民“侃大山”。另一方面,搭建线上线下群众反映问题新渠道,线上使用“二维码”收集民情。2021年底,在对张家港市所辖村(社区)开展联动巡察期间,通过“二维码”收集群众反映情况1200余条。线下使用“小信封”体察民情,通过向群众发放贴有邮票、写明收件地址的定制信封,借助群众的来信更好掌握在巡察走访、谈话中未发现的问题。昆山市在对某村巡察中,巡察组收到的10多个“小信封”来信中有3封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并由此发现了一起村干部违规转让集体土地,造成村集体经济受到损失的问题线索。经纪检监察机关处置,党纪政务处分3人,追回村集体土地使用权47亩。
巡察工作要想不浮于表面,不走过场,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得村民的信任,赢得村民的认可。巡察质效好不好,谁来评判,怎样评判?苏州市通过指导县级市(区)出台《对村(社区)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评议工作实施意见》,建立群众评议机制,让群众广泛参与并全过程推动问题整改。在制定整改方案时,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让群众的智慧、群众的标准直接体现到整改措施中。在落实整改任务时,邀请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老干部、新乡贤等组成整改监督小组,通过看现场、发问卷等形式,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动态监督。在整改总结及成果运用时,以召开评议质询会和民主测评的形式,对村(社区)党组织重点问题整改及整改总体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真正做到以巡察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通过民主评议,有针对性的发现和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普遍问题,选准突破口开展专项治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事情有人管、有人问,充分发挥巡察监督利剑和密切联系群众纽带作用。”苏州市委巡察办主任王友良说。
自2018年4月启动对村(社区)巡察工作以来,十二届苏州市委任期内已经实现对全市2178个村(社区)巡察监督全覆盖,共发现问题20273个,移交问题线索1316件,推动立行立改事项2573件。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市县巡察“利剑”作用将持续彰显,助推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苏省纪委监委 || 责任编辑 徐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