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教授 曹习华
长沙解放路由明代护城河填平而成,因河上原有3座青石砌成的桥,于是一段叫青石桥,一段叫青石街。20世纪三十年代,长沙市兴建4条马路,青石桥街改建成的马路改名为中正路。
1949年的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中正路更名为解放路。“老字号”面馆“杨裕兴”在被“文夕大火”烧毁的解放路旧址上重建。长沙人重获新生后的喜悦最先从舌尖开始释放,大家到“杨裕兴”挑个位子坐下,对着服务员喊一句“带迅”。“带迅”就是迅速的“迅”,指的是刚熟的面,长沙话“迅”和“胜”近似,“杨裕兴”的面于是有了“胜利面”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春风吹进长沙解放路。1956年寒冬,梅兰芳来到解放路附近的湖南剧院表演京剧,担心买不到票的长沙戏迷,带上被子通宵达旦地排队。解放路附近的饭店、商店、酒店云集,俨然是长沙文化娱乐、生活消费中心。
九十年代,长沙的东西干线只有五一路,越来越难以满足通行需求。新解放路也开始延伸,东至车站路,西延至沿江的湘江路,成为贯通长沙东西的一条主干道。现在,解放路的北边是繁华的都市,长沙独特的夜生活文化在这里兴起;解放路的南边,部分被划为历史街区,可以感受长沙古城的古色古香。徜徉在解放路上,可以穿越历史和现实,感觉解放路像一条精美的拉链,把长沙的现代和传统弥合一体。
如今,解放路已经被树立为长沙新世纪的“时尚风向标”:以解放西路为中心,云集了数以百计的酒吧、KTV和剧场,“娱乐之都”长沙由此声名鹊起。“不到解放西等于没来过长沙”成为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解放西路作为“网红”路,是年轻人玩转长沙首要的“打卡”地。
夜晚在长沙解放西路走一走,你会发现:酒吧一条街灯火璀璨,长沙最高楼452米的国金购物中心人流如织,火宫殿的庙会热闹非凡。长沙“笑工厂”里,本土方言相声和小品使之座无虚席;青山祠巷内,湘剧、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戏新腔”再现生机;魅力四射酒吧中,创作团队将湖湘文化与世界音乐潮流融合,演艺出来的节目备受年轻人的追捧。解放路是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文化名片,也是长沙“夜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