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交点
“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一个是长城一‘撇’,一个是运河一‘捺’,交点就在北京通州。”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任德永说。
4月9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将成为首都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来到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北运河从身旁流淌而过。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六区,在北京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承载着文化记忆。在新时代,古老的运河与现代城市再次连接,“水韵林海、生态园林”的优美画卷,正在大运河两岸徐徐展开。
“我小时候就生长在河边,当时的河水特别清澈,可以去捉鱼打水仗。”任德永回忆称,随着工业化发展,大运河河水一度污染严重。“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通州区运河段的改造,逐步恢复了岸青水绿,可以季节性通船,河里游鱼成群,两岸也有了蒲草和水鸟。”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也是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和北运河五河交汇的地方。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通州几年来的治河成效。”北京市通州区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郝少魁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疏挖河道、截污治污,大运河通州段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防洪、排水兼景观河道。
从2007年开始,郝少魁所在的整个水务局系统全部参与治河工作,他跟一个老工程师负责整个河道下游6公里的巡视。据了解,以前的北运河平均河道宽80米,通过1998年、2004年、2007年、2013年的几次治河,河道已经达到200米宽,局部超过300米。同时,水质也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北运河地表水水质由劣V类提升为V类水体标准,即不黑、不臭、无水华、有鱼类生长,符合旅游景观用水标准。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水质接近Ⅳ类,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尤其像通州属于九河下稍,是北京市水系发达的地区。水质变好,对将来的生态基底和生存环境,都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郝少魁说。如今泛舟河上,河道两岸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与绿树成荫的自然生态景观交相辉映。通州区北运河、温榆河等区域共建成100公里的健康绿道,一头牵着城市的生态改善,一头连着百姓的生活提升。
目前,通州区正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绿带环绕、绿廊相连、绿块镶嵌的生态景观,使其成为北京平原区第一个森林城市。到未来2035年,通州区全区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以上,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漫步通州大运河畔,穿梭在林立楼宇中,古影依稀。著名的三教庙修旧如旧,儒家的文庙、佛家的佑胜教寺、道家的紫清宫在此互为近邻又和谐共生。作为古通州八景之首、京杭大运河北部起点标志的燃灯塔,随着通州从远郊区卫星城变成今日“副中心”,修缮后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2004年,我们对大运河北端河岸西畔的这组古建筑进行了重点修缮。文庙的院落当时破损严重,只剩下大成殿一个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古建筑都没有了。我们在原先地基的基础上展开修复,前后花费了两年时间,最终还原了古建筑群落的样貌。”任德永介绍道,“这些文物古迹目前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准备将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运河5A旅游景区的重要内容向世人展示。”
据了解,通州是北京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其规划建设将结合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建设,打造运河博物馆、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文化名片。保护之外,把不可移动的运河文化遗存和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促进文化消费。
当前,重点文物腾退、文物保护修缮、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风貌恢复等工作有序推进,北京正走出一条特色的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之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
中国"人"的交点
-
古老运河的文化传承
-
从水墨古镇到云上乌镇
-
大运河——2500年前中国的互联网
-
摁下能源转型“快进键”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大连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长沙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天津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广州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杭州解放路
-
无人机为美好生活插上“智慧之翼”
-
从“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思考”——智能语音引领人机交互新模式
-
征服月背——嫦娥四号探测器总体部研制团队揭秘
-
遇见大数据的美好未来
-
坚实脊梁托起民族大飞机事业——中国商飞公司蹲点采访侧记
-
点亮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
-
大国重器背后的青春面孔——记北斗团队的年轻工匠们
-
今天,北大清华如何讲思政课
-
堙上古村的脱贫故事
-
把党的工作做到青年心坎里——上海陆家嘴金融城楼宇党建纪实
-
从海南看未来
-
超级计算机"超级"在哪?
-
江南造船:从历史走向未来
-
特高压:打造电力输送“超级动脉”
-
从开放的自贸区到更加开放的中国
-
中国北斗 稳步迈向全球导航
-
雄安新区到底“新”在哪?
-
“复兴号”: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
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就像一处“涌泉”
-
十年磨一剑 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
-
林鸣:如果每个行业都去实现一个梦想,这个国家将变得无比强大
-
"蛟龙"探海:深海大洋的世界超乎你想象
-
脱贫攻坚的井冈答卷
-
看“中国天眼”,听宇宙“心跳”
-
北京新机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
-
“这一次,我们站在了最前沿”——中国量子通信登上世界之巅
-
自动化码头的“集大成之作” 曹可凡邀您走进洋山港四期
-
航天员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天宫二号筑梦中国“太空之家”
-
破除思想壁垒、数据壁垒、体制壁垒 "城市大脑"书写大数据华彩篇章
-
见,所未见——中国“悟空”探索暗物质世纪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