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图

成都历史廉洁人物荟

来源:成都市纪委 发布时间:2014-11-06 09:30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名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曾主动申报个人财产,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可能是中国最早进行财产申报的官员。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他主动申报家庭财产,正是体现了他廉洁自律的品德。

  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氏,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在宋史中与包拯(包青天)齐名,以“一琴一鹤”声名远播,史称“铁面御史”,卒后谥号“清献”。

  曾五度在四川任职的赵抃,因在川中为官多年,在民间留下很多故事。如关于清白江的典故,《山堂肆考》卷三《地理》载:“清白江,在成都新繁县。北宋赵抃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因名”。《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二亦称:“清白江,新繁治北一十里。宋赵抃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如今四川省境内此江尚存,现成都市青白江区即因此江而得名,只是时光更替,将“清白江”误作“青白江”。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人(今郫县友爱镇子云村),西汉末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大儒,有“西路孔子”、“中国西方圣人”之称。

  公元2年,出现了天旱,蝗虫盖日遮天,当权者不作为,使得瘟疫在长安肆意蔓延,扬雄的两个儿子因瘟疫相继离世,扬雄扶柩返蜀。回到家乡的扬雄继续修改《太玄》,撰写《法言》。成都有个富商,看出了《法言》的影响力,他知道扬雄一向清贫,为儿子办丧事更令他生活窘迫,于是他带着十万铜钱去拜见扬雄,希望能够留名史册。扬雄不为金钱所惑,拒绝将其写入《法言》,他认为《法言》会流传千万年,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以事系人,若达不到这一标准,任何人都不能载入其中。

  李冰,秦代蜀郡守、著名水利学家、都江堰创建者。

两千多年前,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方法,燃烧树木将岩石烧红发烫,再用江水浇泼,岩石因“热胀冷缩”破裂后,用人工将碎石运走,经过多年艰辛不懈的烧凿岩石,形成了40多米长,20多米宽的内江总进水口,因其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被凿开的山丘叫离堆。

  在都江堰的修建过程中,李冰作为一位郡守,一名掌握巨大权力的地方大员,却没有将自己得位置摆的高高在上,而是脚踏实地的深入民间,与普通堰工一起每天早出晚归,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廉洁自律,体现了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心中永葆的一腔浩然正气将长存于都江堰畔。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759年7月,杜甫弃官流寓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漂泊西南的生活。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清苦,在他离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24岁时中进士。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其时四川早已百业破败,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成都官员惊闻丁宝桢赴任,欢迎的队伍足足排了半里之长。结果丁宝桢轻车简从,早已回了总督府。他上任后,艰苦朴素,率先垂范,四川官场官风大变,渐渐以俭养廉,廉俭之风日甚。他不畏权势,清正廉洁、缉捕盗匪,整顿社会秩序,颇受百姓爱戴。

  1886年,一生辛劳的丁宝桢死于四川总督任上,朝廷追授太子太保。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一方诸侯,位尊权重的封疆大吏,死后清点遗物时,府内不仅没有一件古玩珍宝,连像样的家具也不多,清廉得钱财皆无,只剩下满柜书籍、一些笔砚和敝旧衣物,最后还是藩台拨银、僚属和绅民含泪集资,始得成丧,棺木出城时,上万百姓泪如雨下,扶老携幼送行,声动蓉城。

 

 

  文翁公元前156年—前101年),名党,字仲翁。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是中国历史上创办官办教育的第一人。

  文翁选拔郡县小吏中有才能者如张叔等18人,保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那时并没有专项教育资金,他为了解决这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不惜减少官府行政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学生学习几年后回蜀郡,都被择优提拔为高级官员,或者作为蜀地的师资在当地培养人才。文翁的这种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苗子派往京城学习培养人才的做法,开保送制度的历史之先河。同时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该校至今留存,就是成都名校“石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