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读懂“十五五”之二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江西省金溪县强化党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不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图为该县何源镇三江口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排在首位。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
这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屹立于世。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生产潜力不断得到释放,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作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判断,引领推动了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格局到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动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把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贯通起来,发挥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外部环境和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发展环境,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只有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突出问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这是遵循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万亿元左右,连续跨过了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几个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重要引擎。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我们党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五个必须”中居于首位。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具有重大意义。
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在多个场合作出系统阐释和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年4月30日,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这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创新引领者的突出地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给出高度评价。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让天更蓝、水更清,健康更有保障,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变局的“关键变量”,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建议》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作出部署,提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一定禀赋条件,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要求,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防止一哄而上。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用好新发展理念“金钥匙”,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建议》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贯穿其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更加凸显。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提供了根本指引。“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必须用好新发展理念这把“金钥匙”。
坚持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表明“十五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坚定决心。
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建议》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京津冀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之畔,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生根,不同地区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瞄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一目标,《建议》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坚持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十五五”时期,要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法宝作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在改革中形成的,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在改革中破除的,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是在改革中逐步实现的。”
“十五五”时期,破解高质量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的“解题之钥”在深化改革,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治本之方”也在深化改革。把“十五五”规划实施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落实统筹起来,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激发新活力,培育发展动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按照《建议》部署,要在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健全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拓展新空间,筑牢发展根基——
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我国需求不足制约经济顺畅循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十五五”时期要把发展立足点更多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建议》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部署,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强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同时,提出拓展国际循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塑造新优势,擦亮发展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议》在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性要求。
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议》部署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十五五”时期,要着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
……
回望来时路,“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受住世纪疫情严重冲击,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踏上新征程,沿着“十五五”规划建议指明的方向前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景更加光明——
全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笃行不怠担使命,实干为要谱新篇。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锚定首要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一定能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关键词
坚持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并跑领跑领域明显增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推进深层次改革
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