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深度关注 | 共赴文博盛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5-19 06:30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启

  共赴文博盛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灵娜


图为志愿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解抗战历史。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图为参观者在博物馆内参观拍照。记者 李灵娜 摄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5月17日至19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举行,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2009年起,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已连续举办17届,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节日。每到此时,全国各地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活动推动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融,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了解和参与博物馆事业,共赴文博盛宴。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博物馆之夜”等多项展览活动,打造独具魅力、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在这个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上,千年文物向广大公众发起了“见面”邀请。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穿过一扇巨大的甲骨文“商”字门,便可走进“殷商”,跨越时空,身临青铜时代。

  步入展厅,循着“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4个部分,可以一睹338件(套)文物的真容,珍品、孤品、名品云集于此。很多文物首次进京展出,背后的故事更是述说不尽。

  “看·见殷商”大展重磅看点之一,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和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丑钺,出土后时隔50年首次聚首。

  在商代,鸮被视为“战神”的象征。展厅里,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的两件青铜鸮尊各享一个展柜,一左一右,双“鸮”合璧,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两件文物形制、纹饰、铭文基本一模一样。想要找不同,则可以轻触展柜上的互动屏,查看它们的“体检报告”:立体感更强的国博鸮尊,高45.9厘米、重16.7千克;线条更纤细精致的豫博鸮尊,高46.3厘米、重16千克。

  “看·见殷商”大展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继去年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首展——三星堆大展之后的又一展,也是主会场活动的开幕大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28家文博单位携“明星”文物,邀观众跨越3500余年,共赴殷商文明探秘之旅。

  从1928年殷墟考古开始,几代考古学家逐渐揭开了商文明的面纱。“看·见殷商”大展涵盖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遗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

  展品精挑细选,内容精心编排,背后是主办方的良苦用心。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这些展品来自商文化覆盖区域,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夜幕降临,“博物馆之夜”活动如期而至。穿越千年的运河帆影,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

  不仅在北京,全国各地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数千场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包括专题展览、流动博物馆、文化讲座、公益鉴定、文创发布等,线上特色活动则涵盖了数字展览、网络直播、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就在国际博物馆日前两天,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首次面向社会系统性展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成果和历史价值。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遗存,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博物馆内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讲述着凌家滩遗址之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的重要价值。

  5月16日,陕西省举办“千年之约”西安碑林博物馆之夜以及系列讲座等活动,增强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文化供给,让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此前,西安碑林博物馆刚刚完成改扩建工程,无论是面积还是展陈文物数量,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并且优化了参观路线、增加了互动展项。

  眼下,既有一座座新馆落成开放,带来一场场全新展览;又有一座座展馆升级改造,让观众回味经典展览。置身各类博物馆中,观众围绕展品观察、驻足、思考,同历史对话,向未来展望。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近距离感受我国底蕴深厚的灿烂文化。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是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通过精品展览和活动,阐释历史文化、呈现社会变迁、凝聚集体认同,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与欢迎。博物馆日益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的数量超6000万人次,相较于去年增长17%。数据创历史新高,足见文博场馆人气持续高涨之势。

  面对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北京市在总结去年“博物馆月活动”经验基础上,携手北京各区和近300家博物馆,升级启动“北京博物馆季”。

  “家门口的文博盛宴,一次就‘逛’遍千年”“玩得转的科技,摸得到的历史”“把博物馆的奇妙创意装进你的生活”……今年,从五月展览月,到六月科技月、七月文创月、八月研学月、九月教育月,再到十月收官月,“北京博物馆季”将通过每月一个主题的系列活动,构建“博物馆+”多业态协同发展模式。

  “北京博物馆季”还将首次实现博物馆与商圈、旅游、体育、演艺深度融合,将城市空间化为博物馆展厅。

  全国各地博物馆不断强化文化供给的同时,在展览展示、教育活动、文创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服务形式。

  如果错过了“看·见殷商”大展上的鸮尊,还可以借助科技力量看到360°立体呈现。5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正式亮相,结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引导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翻开新书,读者扫码不仅可以欣赏妇好鸮尊、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等16件核心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旋转指尖,能将展厅中难得一见的文物角度尽收眼底;此外,还可以观看“国宝话文明”视频,让鹰形陶鼎、击鼓说唱俑等8件国宝讲述自己的故事,把“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带回家”。

  “这本书既是可捧读的纸上‘古代中国’展览,也带领我们踏上了打破时空界限的寻根之旅。”一位来自吉林的观众恰巧赶上新书首发,在现场选购图书的间隙,她还买到了心仪的文创产品。

  “为了迎接国际博物馆日,我们选取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围绕书中8件珍贵文物及其他重要文物,配套开发出文具、玩具、冰箱贴、背包等60余款新文创产品。包括大家熟悉的凤冠IP系列,最近也更新了更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飞介绍,“我们开发‘古代中国’文创产品时,特意选择了海晏河清尊,取其‘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的寓意,希望天下盛世太平。”

  博物馆里珍宝云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一些博物馆突破传统展览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提高展览的互动性与吸引力,为观众观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坚持公益属性,确保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宗旨不变,确保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基本建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重磅大展、研学活动、精品文创等层出不穷,博物馆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达91.46%。

  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以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使人们看到更多的珍贵文物,并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2024年,全国博物馆藏品数量达到6741.3万件(套),全年实施科研项目3645个,国际合作项目894个。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二、三卷在国际博物馆日凌晨安全抵达北京。这是经过接续努力,促成我国流失文物返还的最新成果。

  每一件文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民族记忆的珍贵载体,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价值。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博物馆展览教育和开放服务进一步完善。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更新迭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随之凸显。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发展和进步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主旋律。中国的博物馆在硬件建设、举办展览和活动等方面保持了极大活力,展览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行业博物馆、基层博物馆建设取得发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获得提升。

  博物馆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定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认为,博物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必须审时度势,守正创新,于变局中开新局。“一方面,要坚守初心,要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确保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宗旨不变,确保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变。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采取扩大供给、优化服务的措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除开幕式外,本次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配套举办主题论坛、青年论坛、策展人论坛。青年论坛专门设置馆长对话环节,青年代表与博物馆馆长围绕当下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对博物馆未来的探讨,就是让“过去”拥有“未来”。会场内,北京联合大学博物馆专业研究生李婷婷与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论坛发言。

  “我感觉论坛发言不仅是在回应当下社会的变化,更是在主动思考博物馆未来的方向。论坛提出很多议题,比如AI赋能下博物馆体验优化、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等,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李婷婷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博物馆专业,希望能为博物馆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