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深度关注|“小而美”也有“大作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5-14 07:0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近日,游客参观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

  5月13日,游客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参观展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博物馆是收藏人类记忆、珍藏民族灵魂的场所,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国家文物局去年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共6833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博物馆。

  如果说热门大馆是国宝荟萃的参观首选,那么“小而美”的基层博物馆则蕴含更多历史细节,同样值得一观。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播者,它们虽不似大馆恢宏,却如同“文化毛细血管”,滋养守护着地方文化根脉,并通过创新传播,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塑造未来”,即通过文化认同培育、地方品牌构建,为区域发展注入深层精神动力。

  “小而美”的基层博物馆,简约不简单

  在AI照相机体验区,游客只需轻点屏幕,就能选择心仪的古装造型与背景,生成精美的古风照片;在观影区,循环播放的考古发掘全过程、秦朝社会风貌、书吏喜的生平事迹等短片,还原了简牍背后的鲜活场景;在书法体验区,游客可临摹秦简上的文字,体验秦朝书吏书写简牍的过程……

  “五一”期间,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迎来了2.4万余人次的参观热潮。云梦县博物馆副馆长李峰告诉记者,2024年11月以来,该馆客流量大幅增长。截至目前,前来打卡的各地游客已超70万人次。仅今年一季度,游客量就超30万人次。

  地处小县城,馆藏大文物。让云梦县博物馆引以为傲的,有四个“第一”:中华第一律——秦律、中华第一长文觚——郑家湖木觚、中国第一封家书——木牍家书、华夏第一楼——东汉陶楼,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1975年,几名民工挖排水渠时偶然发现了睡虎地秦墓,大量秦简被发现。这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数量庞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秦简秦律是中华的法系之源,被誉为“法史宝库”、秦文化百科全书,为研究秦朝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翔实资料。

  此外,郑家湖木觚是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木觚,觚文与传世文献《战国策》风格体例相似,为探究春秋战国重要史实等提供了宝贵文字材料;木牍家书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家信,不仅为淮阳之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实依据,还延伸出对秦国军事制度等诸多探讨;东汉陶楼作为结构复杂、工艺高超的陪葬品,折射出当时云梦地区社会发展已步入繁盛时期。这些文物的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了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绵延不绝的破译密码。

  有的头戴宝冠,身覆天衣,手持莲囊,身饰璎珞;有的双目低垂,神情慈爱,秀骨清像,挺拔俊逸……历经岁月更迭,笑看沧桑变化,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青州微笑——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艺术陈列”展区,一尊尊石刻佛像表情细腻、栩栩如生,穿越千年的“青州微笑”名不虚传。

  2008年,青州博物馆成为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我们现有藏品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包括石刻、造像、绘画、青铜器、玉器、陶瓷器和近现代历史文献等。”青州博物馆馆长曾磊介绍,作为三大镇馆之宝,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海内外孤本;东汉“宜子孙”玉璧是罕见的玉器珍品;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数量多、品种全,精美雕刻、贴金彩绘保存完好,先后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称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

  去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成功跻身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一座聚焦江南地域文化的特色区域性博物馆。该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中国文化地理学建馆设展,展示了江南水乡文化和临平地方历史文化,被网友评价为“小众又惊艳的宝藏博物馆”。

  “这是观众对我馆差异化定位的认可。”在馆长吕芹看来,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凭借其专业性、创新性,虽在受众规模上相对“小众”,但其学术深度、展览质量及文化价值远超预期,成为公众眼中“惊艳”的文化地标和不可多得的“宝藏”机构。

  中小博物馆也能讲好大故事,小县城也能讲好大历史

  “从秦简记载可以看出,喜是一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的基层小吏。他白天秉公执法,晚上挑灯夜战,在竹简上记录秦朝律令,这一记就是几十年,一写就是1100余枚、4万多字。”在云梦县博物馆三楼的云梦简牍文化廉洁教育馆,讲解员的介绍引得观众频频点头。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梦县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云梦县纪委监委深挖秦简中的廉洁资源,通过古今对照、借古鉴今的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清正为民。云梦简牍文化廉洁教育馆近期正式开放,参观人数已达2万余人次。

  “我们将在文物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李峰表示,博物馆将在做强自身特色上下功夫:一是深挖文物内涵,与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展秦简、木漆器等馆藏文物的专项研究,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二是创新展陈形式,通过AI数字人、数字互动探索剧本游、AI讲解服务等方式,给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服务;三是丰富教育活动,开发研学课程、精品课程,让沉睡千年的秦简文化活起来;四是开发文创产品,开发秦简《为吏之道》、漆木卧鹿立鸟、“云梦有喜”等文创产品,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造型各异的船舶画舫,依山傍水的锦绣园林,曲水流觞的文人雅士,沿河表演的水乡社戏,共同勾勒了一幅繁华富庶、诗情画意的江南图景。2023年,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荣获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不少观众慕名而来,直呼“实至名归”。

  吕芹告诉记者,该展有三大独到之处:一是叙事结构,以文化地理学为切入口,采用场景化叙事,从地域、经济、生活、人文、转型等5个维度解构江南,既全景展示了江南从史前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又分重点展示了江南水乡别致的地域文化特征;二是形式设计,运用素雅色调、水墨影像、园林框景等元素,强化视觉记忆,打造“一步一景”的沉浸式江南;三是社会价值,既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文化认同感,又注重公共教育延伸,从活字印刷到茶艺体验,让文化“可触摸”。

  “我们的策展理念是‘用展览语言翻译学术,用美学体验传递文化’,希望彰显中小博物馆也能讲好大故事。”吕芹说。

  近年来,除了故宫、国博等大型博物馆人气火爆外,不少基层博物馆也逐渐一票难求。

  青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代表。据介绍,新馆于2023年5月开放后,从“文物仓库”转型为集展览、研学、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馆内运营近30个服务项目,不仅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还通过配套的休闲消费场景提升体验感。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该馆在展陈设计上尤为注重沉浸式体验。如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厅采用“裸展”形式,游客可近距离感受“青州微笑”的东方美学,同时结合3D互动、数字魔墙等技术,增强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契合了年轻人对“历史可触摸”的需求。同时,该馆依托三大镇馆之宝打造了“状元学堂”“谁是亚醜”等研学课程,并推出300多种文创产品。

  青州博物馆日均6000人次的流量,反映了公众从“打卡式参观”向“深度文化体验”的转变。在曾磊看来,基层博物馆的火爆不仅是文旅消费升级的产物,更是文化自信与地方创新力的体现。通过资源活化、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小县城也能讲好大历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枢纽”。

  打好文旅融合牌,实现客流与收入双重突破

  “为了让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火起来’,我们注重跳出‘文物+展柜+标签’的传统模式,以‘小切口、深挖掘、强体验’策略,通过深度跨界融合手段,打造有记忆点、有传播力、有参与感的文化爆款。”李峰介绍,一是“博物馆+科技”,让馆藏文物“动”起来,充分运用VR、AR等技术创新文博文物呈现形式,打造数字化博物馆;二是“博物馆+演艺”,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深挖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展、情景剧、舞蹈、湖北大鼓等演艺活动生动展现其文化内涵;三是“博物馆+文商旅”,让馆藏文物“火”起来,以博物馆为纽带,与周边祥云湾、梦泽湖、楚王城公园、油菜花海、花开十月等景点联动,打造一站式文商旅体验新场景。2024年以来,游客人数超2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7%、37%。

  今年“五一”假期,云梦县文旅市场表现亮眼,实现了客流与收入的双重突破。5月1日至5日,全县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46.15万人次,同比增长161.84%;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104.41%。多项文旅指标创历史新高,充分展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潜力。这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即以场景化体验为基础,以高效传播为助力,以全域联动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曾磊看来,基层博物馆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本质上是文化资源与旅游消费、城市品牌、区域经济的深度联动。以青州博物馆为例,近年来,以“全域联动”重构文旅生态,有效实现了双向赋能。一是空间串联与功能互补,将博物馆与青州古城、云门山等景区串联,开发“历史+自然”旅游动线,形成“博物馆看文物—古城品人文—云门山赏自然”的闭环体验链。这种整合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又通过博物馆的“文化枢纽”功能激活周边景区内涵,推动文旅资源协同增值。二是体验升级与流量转化,从“观光打卡”到“沉浸体验”的转型,使博物馆成为全域旅游的“核心IP”。新馆开放后吸引游客400万人次,带动古城餐饮、民宿消费增长。

  基层博物馆是连接文化遗产与基层民众的核心纽带,也是激活地方文化资源、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让基层博物馆真正成为‘家门口的文化灯塔’,才能实现文博事业的全面繁荣。”曾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