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深度关注丨向新向绿向未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5-13 07:00

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 美丽中国建设蹄疾步稳

向新向绿向未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域,我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电站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图为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图为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3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模型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分为5编共1188条。这将是继民法典后,中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护航美丽中国建设,也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指出:“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自5年前我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还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近年来,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得益于丰富的风能资源,这里集聚了多个大型风电建设项目,东方电气木垒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新疆首个百万千瓦级山地风电场,也是国内当前建设规模最大、单体容量最高的山地风电项目。

  “项目总共124台风机,涉及公司自主研发的3种机组。这么大的项目,我们在2024年内实现了从开建到并网,远低于业内平均所需时间,公司上下齐心协力,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见证了项目建设全过程,东方风电新能源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太锋言语里满是自豪。

  今年“五一”期间,王太锋与同事们坚守岗位,为项目全面建成做最后的冲刺。“现在处于最后调试和全面并网阶段,工作人员每天要去设备现场巡查,一方面检查安全情况,另一方面推进进度。”王太锋介绍。

  风机架设在海拔1400米至2100米的山区,现场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以吊装工作为例,需要争分夺秒抢窗口期,尤其要克服大风季带来的巨大挑战。王太锋清楚地记得,5月3日的风速最高达到13级,大家紧盯天气窗口,保质保量完成了工作。

  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超27亿度,相当于7个木垒县的用电需求,可节约标准煤约9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3万吨,有效减少大气污染,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在木垒之外的更多地方,一座座风车正持续转动,为远方源源不断送去绿电。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462万千瓦。截至3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35亿千瓦,同比增长17.2%。一季度全国风电累计发电量30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3.3%。

  在风电行业工作了15年,王太锋对行业的快速发展深有体会:“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风电设备行业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实现跨代开发。以陆上风电设备为例,短短几年间主力机型就从2.5兆瓦跳过3、4兆瓦再到5兆瓦,我们这个项目最大的已经是10兆瓦的机型,也就是满发状态下一小时能产10000度电。”

  近年来,我国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实现新突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9.66亿千瓦,同比增长24%,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7.3%。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迈上新台阶。”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突破20%,超出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风电光伏新增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2025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81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9%。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风电、电动车等产品出口助力全球绿色转型

  一片风电叶片的产业链有多长?进入风电行业10多年,从事叶片产业的许治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涉及近40家企业。

  许治春是东方电气(天津)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据他介绍,风电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的关键部件,主要原材料包括树脂基、芯材以及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等材料,总价值占到整台风机的30%左右。

  “从原材料到制造、检测,再到安装、调试,我国围绕叶片生产已形成了一条完备的国产化产业链,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随着叶片朝着更轻、更长的方向发展,独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正成为公司的独特竞争力。”许治春说,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旺盛的市场需求给风电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风电装备链主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强叶片、齿轮箱等核心部件自研,成功实现机组零部件全国产化,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持续加快创新步伐,接连打造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连续两年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并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越来越多的风电企业持续创新,我国风电产业加速向前推进,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形成从设备制造、开发建设到运行维护的完备全产业链体系。去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风电叶片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4%,齿轮箱产能全球占比约80%,发电机产能全球占比约73%,“领跑”全球风电产业。

  从海上到陆上、从平原到高原,中国风电企业提供兼具技术、质量、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让更多地区得以高效利用绿电资源。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统计2024》报告显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近年来,中国光伏、风电、电动车等产品出口助力全球绿色转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四年出口额超2000亿元。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减排总计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折算碳减排量的41%。今年一季度,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43.2%、18.8%和8.2%。

  正如近日发布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贡献》研究报告指出的,中国新能源产能在全球产能布局中的规模与出口份额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和共享,与各国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优化升级,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运行的重要支撑。

  中国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我国有多少棵树?近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对全国树木数量进行测算,绘制出中国首张“树密度地图”。截至2020年,中国树木总数为1426亿±3.5亿棵,相当于“人均百树”。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不仅筑牢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更让亿万群众真切感受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幸福生活。

  “三北”工程区完成治理任务7600多万亩;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3046公里的绿色“围脖”;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经过持续努力,我国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1.6亿亩,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12亿吨以上,人工林保存面积、草地面积居世界首位,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多年“双增长”,贡献了四分之一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已成为防沙治沙国际典范。《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奖章。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成就体现了中国推进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也向世界证明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可以并行不悖。

  放眼当今世界,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多重挑战。个别大国热衷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拖累全球气候治理。今年1月,美国政府宣布再次退出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发挥大国引领和表率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在应对气候变化章节中,对开展国际合作,参与、贡献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交流合作等方面内容作出规定。

  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能力建设活动,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名额。这些举措既造福当地人民、改善民生,也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气候挑战,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