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本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4-29 06:3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4月25日,江西省泰和县沙村镇绵溪村,“四好农村路”穿越田园,连村通户,助力乡村振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连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灌溉用水、干部作风等进行监督检查,全力护航春耕生产。图为4月22日,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在融水镇东良村走访了解情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重庆市綦江区近年来探索“短视频+”“直播+”模式,培育“乡村创作者”,让短视频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动力。图为4月24日,在该区三角镇中坝村,“村书记”主播团和村民一起推介乡村土特产。新华社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要求,加强涉农干部培训,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服务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广大“三农”干部只有做到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才能担当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任务。围绕党员干部如何提高“三农”工作本领,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

  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记者: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如何理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之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张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对“三农”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九个字,既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又体现了对做好“三农”工作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新时代培养打造“三农”干部队伍的重要遵循。

  “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在多个地方领导岗位上分管过农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懂农业,就是要掌握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懂得农业生产的规律特征、农业科技和农业经营管理等。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针对正定县“高产穷县”、农民收入低问题,强调“绝不能光讲粮食生产、光讲高产粮,不讲经济效益”,带领全县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积极探索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针对农业结构单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强调“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正定县不断强化“大农业”理念,全力打造“产加销游”全产业链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要广泛吸引真正懂农业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切实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爱农村,不仅是对乡村的一种情感认同,更是对乡村的一份责任担当;不仅意味着要对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更意味着能够扑下身子扎进乡村,以实际行动为乡村谋振兴。从梁家河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始终惦念着农村、牵挂着农民。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扶贫开发精神,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促进沿海与山区、东部与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结提升南平选派干部驻村的经验,强调“开创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局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山下转向山上,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他以长远眼光对加快推动福建“三农”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形成了许多深远的战略擘画,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正是爱农村的生动体现。

  爱农民,就是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倾听农民声音,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提升农民福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反复强调“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陕北时,他就带领村民修沼气池、淤地坝,打井解决饮水困难。在福建,他走遍了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三进下党、四下基层等故事。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演讲中深情提到:“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的爱,体现在从解决温饱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持续奋斗中,其核心始终是“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三农”干部队伍走好群众路线、赢得民心,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强大合力的关键所在。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做好“三农”工作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贯穿了哪些科学思维方法,对我们做好“三农”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张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理念,而且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要深入学习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

  要运用战略思维定方向,把握“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今世界主要的现代化强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现代化农业作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的质量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质量和成色。学习应用战略思维,须立足全局谋一域,把握长远定方向,跳出“三农”看“三农”,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引领和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要以历史思维明规律,赓续农耕文明的根脉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从历史纵深中把握“三农”工作的时代方位。从农耕文明到数字文明,我国农业农村经历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深刻转型,要从文明传承中汲取智慧。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要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治理智慧,创新表达方式,让古老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要从历史实践中总结“三农”发展规律。我国“三农”政策变迁告诉我们,土地制度变革是核心动力,农民主体地位是根本保障,循序渐进是方法论准则。新时代“三农”工作者应以历史思维洞察规律、把握方向、破解难题,才能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写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工笔画”。

  要运用辩证思维解难题,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做好“三农”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内部,而应将乡村发展置于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城乡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要根据城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动态调整城乡政策,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整体中谋划发展,既要防治“城市病”,也要避免乡村衰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要立足创新思维破困局,激活内生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这些重要论述闪耀着创新思维的思想光芒。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适应“三农”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从低效向高效转变,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要以底线思维守红线,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做好“三农”工作的清醒认知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运用底线思维做好“三农”工作,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方位新要求,清醒认识到依靠国内粮食生产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所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牢固树立以粮食安全为底线,以耕地保护为红线,以生态安全为防线的理念,有力有效地推进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切实发挥好农业“基本盘”和“压舱石”作用,确保农业农村发展的根基稳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善于到田间地头找方法、寻答案

  记者: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做好“三农”工作,应当着重把握哪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员干部应如何提升“三农”工作本领?

  张晖:当前,“三农”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农情。“三农”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三农”领导干部要善于到田间地头找方法、寻答案,多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农情、社情、民情,从农民生产生活的琐碎“小事”中,找到“三农”工作的具体方向,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政策措施,避免闭门造车和“一刀切”。

  二是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三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三农”领导干部要树立系统思维,将“三农”工作置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局中统筹谋划,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

  三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三农”工作既要整体推进,也要注重精准施策。“三农”领导干部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有力有效地推进工作。

  四是创新驱动,激发活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答案。“三农”领导干部要善用改革这一法宝,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新路径、产业发展新模式。

  五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三农”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三农”领导干部要怀抱充足的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以长远眼光洞悉“三农”工作的发展趋势,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当前,农业农村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党员干部提升“三农”工作本领,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提升政治素养,坚定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三农”干部要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准确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和领会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自觉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厚植“三农”情怀,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不断增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要系统学习“三农”领域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增强危机意识,全面提高工作本领。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外部的风险挑战越是严峻,就越要稳定“三农”基本盘。“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只有农业强起来,才能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赢得充分的战略主动。这就要求广大“三农”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谋划工作的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提高发展本领,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富民兴村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和农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说“一家话”,全面掌握村情民意,使各项工作和决策精准满足群众需求,当好群众的“领头雁”和“贴心人”。

  以人民为念,以实干彰显担当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广大“三农”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让实干成为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融入到破解“三农”难题的具体实践中。要精准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把为民情怀体现在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实际行动上,聚焦粮食安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各项工作更好地落地生根。同时,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和钉钉子精神,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用实干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在守底线、促振兴、惠民生的强国建设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