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伟大祖国 共筑美好梦想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

来源 |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13-10-01 09:05

国务院举行国庆招待会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四周年
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 李克强发表讲话

   国务院9月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四周年。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1100多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庆共和国华诞。 >>详细


 

  人民日报社论: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 

  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国大地。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共和国迎来64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分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感怀对于伟大祖国的责任与使命。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共和国编年史上写下新的一页。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接力棒,开启复兴之路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发展活力,重要领域改革有了新进展,政风民风呈现新气象,从“神十”飞天到“蛟龙”探海,从就业机会的增加到社会保障的完善,国家发展的每一分进步,个人幸福的每一点积累,都激发出实现梦想的信心与力量。

  “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此时此刻,共和国缔造者们的宏伟理想,激荡在人们心头;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辉映着今天的现实。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昔日“只能造桌椅板凳”的生产基础,变成了谋求转型升级的“世界工厂”,曾经啼饥号寒的亿万中国人,告别了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迎来了全面小康的光明前景,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回首奋斗历程,今日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美好事情,都在告诉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核心就是实现国家现代化。

  六十四载风兼雨,百年复兴路犹长。把中国放到现代化的坐标系中来观照,我们已经抵达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发展境界,又面临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机遇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熔铸着这种理想的“现代中国”意味着什么?它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市场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让发展环境更加公平,创造活力自由奔涌;它是亟待大力构筑的法治化基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入人心;它是需要不断推进的民主化进程,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政治,让更多人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只有在这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强大而又可亲的现代中国,创造一个既和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

  今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凭着那么一股子气、一股子劲,创造了推进现代化的中国奇迹,写下了震撼世界的中国故事。改革没有完成时。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在人类发展史上还从来没有过。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面对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一系列时代课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冲破观念障碍、突破利益藩篱,以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承担历史使命、回应人民期待,相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将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迎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党的十八大为我们绘就了一幅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中国蓝图。此刻,距离两个“百年目标”,分别仅有8年和36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越来越近的民族梦想,我们只有再接再厉、团结奋斗,汇集13亿人的磅礴力量,才能取得现代化“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让一个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照耀我们民族的前程,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新华时评:有梦的节日更美好

  “多彩的梦”“放飞梦想”“美丽中国”“幸福像花儿一样”……北京长安街沿线一处处立体花坛绚丽多彩,烘托着国庆节的喜庆气氛,寄托着人们对伟大祖国美梦成真的共同期盼。

  这是“中国梦”唱响神州的第一个国庆节。普天同庆,共贺新中国64年建设成就辉煌;万众一心,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程似锦。

  64年风雨兼程,诞生于战火中的共和国由贫弱走向富强。从“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构想一步步推进提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步步化为现实。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主题更加贴近群众。“中国梦”就是大家的梦。“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有期盼也有实干。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披肝沥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奉献牺牲。改革开放伟大探索使实现这一梦想的路径逐渐清晰,让亿万人民对梦想成真满怀信心。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一名中华儿女都能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分享成就。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塑造伟大民族。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就着中华儿女的梦想,迤逦壮阔的“中国梦”激荡着中华儿女的胸怀。把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梦想之中,用亿万人的力量汇聚起实现“中国梦”雄奇伟力,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祝福你,伟大中国!

  重庆日报:国庆长假应有更丰富内涵

  怎样过节,当然是每个人的选择自由。但作为公共假期、全民假期,国民理应在这样欢乐、祥和的日子,感受到幸福、愉悦与满足。这个时候,公共部门怎样让国民充分享受公共假期福利。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度假需求,就成为亟需提上日程的议题。

  今年初,国务院就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其中提到在2020年前将实行带薪度假,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国民旅游休闲质量。这被认为是为长假“消肿”的重要措施:落实带薪度假,不仅可以引导人们错峰出行,提升人们的度假体验,也是为景区、高速公路等公共资源减压,避免集中消费过度透支这些资源。

  也只有从制度层面解决休假权、公共资源空间保障等问题,提供足够丰富的假期产品,增加公众度假的选择余地,让节日少点商业味,多点文化味,少点奢华浮躁,多点公共责任,才能从某种程度上扩充一个节日的内涵与外延,长假才不会成为一次井喷式的“集体狂欢”。 


 

 

1954年的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庆庆祝形式几经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3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的三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