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琴: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应对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4-20 17:32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陈志琴。很高兴能够通过音频与大家交流,谈一谈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应对。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给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近几个月来,每天增加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数和治愈数无不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然而,在我们每天阅读到的大量疫情相关信息中,谣言悄无声息地潜在其中。大家之前可能读到过“下雪天不要玩雪,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受疫情影响,自来水中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了氯气的注入”等网络谣言,这些谣言对疫情期间人们的一言一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接下来,我将从心理学角度以三个小问题的形式同大家聊一聊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应对。
首先,为什么疫情期间网络谣言容易滋生和传播?其实,当我们面对潜在的不确定风险时,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有它的必然性。新冠病毒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尤其在疫情的初始阶段,它的危害性、传染性以及致死率等信息非常模糊,而随着确诊人数的增加,新冠病毒体现出潜伏期长、传染率高的特点,这又导致我们无法预测自己是否处在容易被传染的环境中。这种心理上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预测性,从根本上激发了我们对一个明确答案的渴望,让我们迫切地想去寻求答案。这时候,我们往往会过度地使用已有线索脑补信息。比如,在我们急于了解如何应对这个新型病毒时,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常谈及的大蒜的杀菌作用,从而推测出它同样可以帮助杀死病毒这样不正确的结论。而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又会偏好那些同自己已有的看法和期望相符的信息,这不光使得这类信息在我们眼中显得更为可信,也让我们更愿意与他人去分享它们。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又为这类谣言的快速传递提供了“多对多”的通信渠道,在信息还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下,这种监督薄弱的网络社交平台很容易使得不实信息不断地出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从而造成了疫情期间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那么,会不会存在某类特质的人更容易分辨出网络谣言与真相呢?这可能也是大家比较好奇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的多项研究结果指出,分析性思维倾向更高的人会更容易分辨出社交媒体上的真假新闻。在相关实验中,人们被要求对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一些政治类新闻进行可信度的判断。结果发现那些更倾向于进行审慎思考的人,会更有效地鉴别出新闻的真假。此次疫情初期,我们实验室也针对疫情谣言在国内做了相关调查,并重复了这一研究结果。所以,想要提高自己鉴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多训练一下自己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当你阅读到一条信息时,不要轻易地依赖自己的直觉作出判断,而是停下来,依据逻辑进行审慎的思考,不断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分析性思维能力,让自己免受谣言的困扰。
除了锻炼自己识别谣言的能力,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其实,我们在分享或转发信息时,注意以下几点,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识别谣言还能进一步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鉴于社交媒体的传播特色,以及“传谣易、辟谣难”的难点问题,要达到点对点、一对一的辟谣效果,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平时,我们需要自发地为看到过的谣言做可信度标记(如举报等),这可以有效地减少谣言的传播。在得知自己传谣或者看到他人传谣时,应该主动去辟谣,避免谣言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以上是我的分享,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到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应对,谢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陈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