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勇气。深入领会、坚决落实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刻认识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
什么是执政党最致命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怎么消除这些危险、稳固政权、长期执政,进而开创中华民族又一个新的盛世,实现强国之梦、复兴之梦?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刻回答:“核心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人一旦长了毒瘤,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够有效,就是“不治之症”。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讲,如果腐败这颗“毒瘤”不能及时铲除,再坚固的“堡垒”也会被攻破。这方面的例证很多。我国历史上,不少盛极一时的王朝在建立初期,鉴于前朝覆灭的教训,统治者一般都注意励精图治,注重肃贪反腐,以巩固政权;而到了中期特别是后期,往往腐败滋生蔓延,结果不是人民揭竿而起,就是统治集团内部某些力量取而代之。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失去政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贪污腐败盛行,得不到有效遏制,结果导致社会动荡、政权垮台。这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这些深刻教训值得牢牢记取。
我们党能不能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避免人亡政息。如何做到不变色、不变质?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这其中,极其重要的是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因为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经常抓、长期抓
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这份宝贵的清醒,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党始终立足现实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腐败现象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腐败现象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可能完全消灭干净,但必须坚持不懈与之斗争,努力把它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告诉我们,对于治理腐败这一世界性难题,没有治断根的“灵丹妙药”,唯有警钟长鸣,唯有常抓不懈。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足够的恒心和韧劲,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经常抓、长期抓,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切实改进作风、革除“四风”,推倒党和人民之间无形的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作风问题及改进方向。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一方面要安身立命,另一方面肩负着推翻“三座大山”的艰巨历史使命,必须自觉地、主动地密切与群众的关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力量。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党与群众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墙。但执掌政权特别是长期执政以后,由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党和群众之间尽管本质上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也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而有的地方、有的干部和群众之间逐渐形成了一道无形之墙。如果这道墙变高、变宽、变厚,我们党就会失去地气,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那样,失去无穷无尽的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转变作风,抓好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切实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形式主义烦死人,官僚主义压死人,享乐主义毒害人,奢靡之风腐化人。当前,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主要就是“四风”。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解决“四风”问题,持之以恒地开展“推墙行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一席话,说得掷地有声,引来好评如潮。
“打老虎”,就是要拿出大无畏的气概,不管涉及到谁,不管职位有多高,只要贪赃枉法,都要一查到底,坚决依法处理,绝不姑息。“老虎”数量不多,但体量很大,位高权重,隐藏很深,能量很足,稍有不慎,不仅打虎不成,反而为虎所伤。因此,“打老虎”需要强烈的政治责任、巨大的政治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
打“苍蝇”,就是要严厉惩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比如吃拿卡要等行为,一些小职员、小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行为。一些人认为现在有点小问题、小毛病的人很多,国家管不过来,单位无暇顾及,与其保持操守,不如随波逐流。即使何时清查,也是法不责众,检查一阵子,享受一辈子。这样想的人多了之后,真的可能会“蔚然成风”。因此,必须下决心狠打小贪小腐,对“苍蝇”也要保持零容忍,让公职人员、党员干部摒弃侥幸心理,让社会风气一天天好起来。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治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角度强调反腐,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上达到的新高度。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何避免绝对权力?归根结底要靠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造好“笼子”,就是要形成严密严格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始终在制度的笼子里正确、规范行使。第二步,用好“笼子”,就是要改变重制定、轻执行的消极文化惯性,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做到执纪执法务必从严、违纪违法严惩不贷,杜绝“破窗效应”。(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论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