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png

八十二年的人生践悟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老支书黄大发,用他八十二年的奋斗、八十二年的探索、八十二年的实践、八十二年的思考,近距离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回答了一名党员干部该想什么、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的问题。

  “只要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就有你”

  从小就是孤儿的黄大发同志23岁当选大队长,24岁当选村支书,一干就是46年。70岁退下来的他仍然是退而不休,村里棘手的事情常常请他出面,村干部讲:“只要有他在,村里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的坎、没有趟不了的河。”退休十二年了,这十二年来,只要组织需要、群众需要,他再忙也要第一时间赶到。

  黄支书总是说:“只要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就有你。”在村里,黄大发同志见老称老、见小称小,无论是上山干农活还是赶集路过,只要听到看到遇到群众有困难,他都乐于拉一把、背一程、送一段。这位与遵义会议同岁的老支书,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盼已经融入血脉,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定了就要干,干就要干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黄老支书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条绕山穿崖9.4公里、落差7米的沟渠,对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领头人而言,其难度远远超过凿崖开渠。我问他:“想过放弃吗?”他说:“没有!我就抱定一条:定了就要干、干就要干成。”

  草王坝村群众,祖祖辈辈座山看水,却是缺粮少水。为了解决缺水的难题,上任伊始,他就动员群众、带领群众,凭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一干就是36年,顶风冒雪,一锄一钎地绕过三重大山、凿穿三道绝壁,修建了一条主渠7.2公里、支渠2.2公里的“大发渠”,为此,时年54岁的他,还到乡水利站学习开凿、导流、分流等技术。回到工地上,没有专业器材,就带着群众五步一小桩、十步一大桩地找平;没有工程机械,就带着群众一寸一寸凿,一尺一尺敲……一个一个地破解难题,凭着他的坚韧与执着,让大山踩在脚下,让困难压在沟底,让世世代代的梦之水变成了心头甜,结束了草王坝村靠天吃饭、靠雨解渴的历史。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黄老支书解决群众的吃饭喝水问题后,接着考虑群众出行方便的问题,又带领群众修了4公里的进村公路。路通了,又把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提上村支部的议事日程,用他的话讲,“如果没有文化,出去都直不起腰杆,娃儿不读书哪来出息?”于是,他又带领全村群众,再次咬紧牙关、勒紧腰带,全力投工投劳建学校。如今村里不仅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还有了硕士、博士……这样一生为党为人民的时代丰碑,组织上考虑他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准备在遵义市区给他安排一套房子安度晚年时,老人却说:“现在我的年龄虽然大了点,但身体还行,天天下地干活,还能背一百来斤粮食呢。”

  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十八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告诫全党:“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黄老支书许了做了,而且做得具体实在、做得凝心聚人。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各网站等中央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来参观“大发渠”、听他上党课的人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他要讲23堂党课,可老人从不拒绝,也不需要讲解员代替,他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黄大发同志用八十二年的人生践悟、八十二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什么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什么是践行宗旨的为民情怀、什么是攻坚克难的革命意志、什么是淡泊名利的党性修为……一个个震撼心灵的人生故事,如涓涓细流般沁入青年党员的思想、涤荡对党忠诚的灵魂。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一定要把大发同志的精神和意志转化为干好工作的实际行动,切实维护党内政治生态,为实现决胜扶贫、全面小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贵州省纪委派驻省委统战部纪检组 谌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