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相片”的历史见证
有一张珍贵而著名的历史照片,现陈列于美国军事博物馆和西点军校。照片上,一支车队正在缓慢而艰难地攀爬在弯弯拐拐的高山公路上,20多个180度的拐弯叠加着升到山顶,构成了一个世界公路奇观。这条公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闻名遐迩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70多年前,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了这张照片,轰动世界。它全景般地展现了这条抗日战争的国际大通道,使“二十四道拐”成了著名的“滇缅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的标识。
70多年前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公路
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其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一公里处的鸦关之上,俯看如银蛇下山,仰望似玉龙飞天,公路从山脚第一拐到山顶二十四道拐处全长4公里,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以“S”型顺山势叠加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雄、奇、险、峻,堪称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
“二十四道拐”公路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珩 摄)
2006年秋天拍摄的“二十四道拐”公路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公路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进驻贵州晴隆并改造和维修“二十四道拐”公路,用水泥加固挡土墙,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完成了维护整改任务,保证了援华物资运输的畅通。
“二十四道拐”公路上由美军加固的挡土墙(杨珩 摄)
一个流传近60年的误会
上世纪80年代起,二战学者戈叔亚开始研究滇缅公路的历史。1995年,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计划拍摄一部反映滇缅公路的纪录片,戈叔亚受邀参与策划。然而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二十四道拐”却始终找不到踪影。近60年来,“二十四道拐”一直被认为就在滇缅公路的云南省境内。然而具体在哪个位置,无人说得清楚。
“二十四道拐”究竟在何处?为此,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他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总是相差甚远。
青山绿水中的“二十四道拐”公路(杨珩 摄)
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二十四道拐”公路可能在贵州境内。2002年2月26日,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几经询问,安顺市公路管理局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老照片上的路段好像在晴隆县至关岭县之间。3月1日,戈叔亚来到晴隆县城。他雇了一辆机动三轮车,从山顶到山脚跑了个来回,默数一遍,刚好有“24个弯道”。随后,戈叔亚登上晴隆山顶远眺,眼前的一幕与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照片毫无差别,流传近60年的误会终于真相大白。
“二十四道拐”公路每一拐都设有地标(杨珩 摄)
一条穿越时空的感情纽带
“二十四道拐”公路不仅是中美携手共建的“抗战生命线”,还成为一条凝结着中美深切友谊的感情纽带。在晴隆,当年美国人驻军的遗迹比比皆是。
1944年设立的美国陆军车站是美国援华盟军建在晴隆的重要中转站,其驻地就在晴隆县城的南街。年过7旬的刘全远老人曾为美军做过清洁工,今天他仍能清楚地记得当时驻地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情景。南街水箐门处,是原美军临时汽修场和加油站的所在之地,加油站的路标和招牌至今仍清晰可见。
抗战时期美军竖立的路标(杨珩 摄)
1943年,晴隆县城中心的莲花池侧面修建了两个带看台的露天篮球场,逐渐成为美国大兵的运动场所。1945年“五一”节,县里曾组织了一次篮球友谊赛,蒋公勤便是当时县联队的主力球员之一。老人曾回忆说,县联队输给了人高马大的美军队,“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外国人打篮球”。蒋公勤说,“几个月后,抗战结束,很多美国兵回国了。”
新修美军加油站一角(杨珩 摄)
与美国军队有着特殊缘分的还有华松林老人,他说:“我生下来不久就患上小儿疝气,治不好,一位名叫约翰·巴金斯的美国医官发现后,一针盘尼西林打下去,活了。”1993年,华松林曾给美国政府去信,希望能找到救命恩人巴金斯的下落,却杳无音讯。“巴金斯如果在世,应该是90多岁的老人了,即使找不到他,我也很希望能知道他后人的情况。”
一个滇缅抗战史上重要的文化地标
如今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已经被公认为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还有一些史学家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称为“二战活化石”。
晴隆县烈士陵园(处于“二十四道拐”公路的最高处)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见证了中美军民携手共同抗日、联合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历史,已经成为滇缅抗战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
资料提供:晴隆县纪委
鸣谢:贵州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