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纪念馆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159号,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新四军抗战征程的综合性纪念馆,馆藏新四军抗战文物、史料、藏品、书画作品等10000余件(幅),由主馆区、重建军部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区
新四军纪念馆主馆区主体建筑是一座现代化的地标性建筑,外形呈“四”字形设计与新四军的“四”相意会。图案醒目的“N4A”臂章镶嵌在主建筑正门上方,十分鲜明地凸显新四军的文化特征。“N4A”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面旗形花岗石阴雕画,艺术地再现了“两军会师”和“重建军部”的历史场景。拾级而上,展厅门楣上悬挂着“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匾额。
展览的第一部分为《组建“铁军” 开赴敌后》。“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新局面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代表就合作抗日问题,经过艰苦谈判,于1937年10月,将分散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春夏,新四军完成了下山集中整编的任务,迅速挺进到苏南、皖南和皖中等地作战。同年秋冬,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也先后加入了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战场的行列。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周恩来于1939年春,亲临皖南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底,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进入华中。1940年夏,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增援华中,与新四军并肩作战,共同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战场的战略任务。
展览的第二部分为《重建军部 挺进华中》。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开始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蓄谋对皖南新四军进行血腥镇压。1月7日,新四军军部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围攻。新四军指战员被迫自卫,经7昼夜激战,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在下山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等人遭叛徒杀害。1月17日,国民党军事当局发表命令和谈话,称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谈话,对国民党的反动命令和谈话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月25日,新四军重建军部庆祝大会在苏北盐城举行。从此,新四军巩固、建设华中抗日阵地的各项工作全面地开展起来。
展览的第三部分为《驰骋江淮 浴血抗战》。1942年底,日军因在太平洋战争中受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由于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便集结兵力,在华中加紧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疯狂的“扫荡”、“清乡”。为了坚持抗战,一直处于日伪顽军内外夹击之中的新四军浴血奋战,在江淮河汉纵横驰骋。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成为华中抗日军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展览的第四部分为《战略反攻 夺取胜利》。1944年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呈现不断胜利的形势。太平洋战场,美军转入反攻、严重威胁了日军的海上补给线。在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下,日军损兵折将,完全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新四军在同日伪顽军浴血奋战,取得辉煌战绩的基础上,进入了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阶段。遵照毛泽东的声明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新四军各部队向拒不投降的日军发动全面进攻,迎来了八年全面抗战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踏上新的征程。
新四军人物馆是主展馆陈展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创建于2009年10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不仅建立了坚持华中抗战的不朽功勋,而且培育了成千上万的民族精英,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人才。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斗;和平建设时期,他们又走上新的岗位,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继续奋斗。在他们身上,聚焦着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历史足迹,焕发着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光辉榜样。新四军人物馆分为《治国精英》、《将帅风采》、《群星璀璨》、《英烈千秋》四个陈展部分,展示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近900位新四军杰出代表的感人经历。
为进一步加强廉政宣传教育,挖掘弘扬新四军廉政文化,2012年在新四军纪念馆主馆展览大厅新增设了新四军廉政建设专题展厅,作为馆内新四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展览分倡廉励志、未雨绸缪、情系民生和铁律警钟四个部分。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在坚持抗日斗争、巩固与发展根据地的同时,积极推行部队与根据地廉政建设的举措和成绩。
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的建军广场之上,建于1986年9月,由塑像和塔座两个部分组成。
塑像是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面向太阳昂首前进,象征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战士塑像由青铜浇铸。
原塔基由黑色花岗岩砌成,呈梯形,正面刻有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的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又名东岳庙,位于盐城市区建军西路118号。初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明万历十年,盐城知县杨瑞云重修;清末民初,泰山庙改为学堂。抗战前为盐城县农业职业中学校址,抗战爆发后,农职中停办,即成为一座空庙。
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顽固派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坚持抗战,于同年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在盐城游艺园隆重集会,宣布新军部成立。2月27日,新四军军部机关先后从盐城文庙、熊家祠堂、西郊许家巷、张庄迁移泰山庙。
1941年初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机关驻地后,刘少奇、陈毅等在此运筹帷幄指挥着整个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此,刘少奇、陈毅接见了华中各地前来汇报工作的领导人和前来中国帮助抗战的外国友人;写下了著名的《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新四军在华中》等历史华章。
新四军军部旧址从1986年10月开放,近30年来,根据新四军老领导、老同志和军史、党史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几经修缮,陈展内容也不断充实丰富。
进入重新修缮调整后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首先看到第一展区内“N4A从这里崛起”的基本陈列展览,主要反映新四军军部从重建于盐城到撤离盐城的180多天里,陈毅、刘少奇以盐城为依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肩负起华中地区抗战的重任,为新四军夺取抗战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历史历程。
穿过第一展区,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建筑物——大殿。这里是1941年3月,新四军军部机关进驻时的新四军司令部所在地。在大殿中央,陈列着重建军部时陈毅、刘少奇等5位领导人的铜像。大殿东侧是简易的床铺,有的用砖头垫着床板,有的用稻草铺就,展现了新四军艰苦奋斗的风貌。
在大殿后面是藏经楼,这里既是中共华中局机关所在地,也是刘少奇夫妇和陈毅夫妇的居住地。1941年3月至7月,刘少奇、陈毅就是在这里接见来自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人和从香港、上海、南京、重庆等地到达盐城的著名文化人士与社会贤达。
漫步东西两侧的厢房,“新四军军工部”、“新四军供给部”、“新四军卫生部”、“新四军政治部”、“新四军财经部”的机构陈列,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是中国共产党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坚持团结抗日而进行的重大举措。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作为中国人民抗战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见证物,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处意义重大的历史遗迹。
资料提供:新四军纪念馆
鸣谢:江苏省纪委 盐城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