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丨武汉解封后,如何有序收放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4-08 16:35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兰琳宗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这标志着封城76天后,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正式解封,经济社会活动由“暂停”转向全面“重启”。

  “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这是一种能力。”3月底以来,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呈现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与防控形势相适应,武汉开始复苏。从市内部分公交车、地铁恢复运营,到武昌、汉口、武汉三大火车站恢复到站客运业务,到无疫情小区居民有序下楼开展非聚集性活动,再到今天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解封安全有序、逐步进行。

  解封不等于解防,对武汉城市“收放”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科学精准、实事求是的原则,“收放”并举,该管的管得紧,该放的放得开,有力有序、有条不紊,统筹抓好“收”和“放”两手棋。

  出租车、有轨电车、轮渡恢复运营,武汉天河机场首趟航班出港,首趟始发离汉动车从汉口火车站驶出……解封首日,省际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稳步有序恢复。与此同时,确保防控措施持续“在线”,既要逐步适应出行需求,又要做好疫情防控。比如,旅客进入航站楼前,凭“绿码”通行,在航站楼入口、安检通道和机舱口,接受“非接触式”体温检测。全市撤除75个离汉通道管控卡点,同时恢复15个主要治安(交通)检查站常态功能,针对可能影响疫情防控工作、影响治安交通秩序的车辆人员,进行检查。

  出城通道放开,但小区封控管理不放松。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7日发布的通告要求,继续强化小区管控,严格进出人员管理,实行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守好社区一线防控阵地。同时,优化封控方式,调整防控力量。比如,以物业人员、社区工作者、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代替有序撤回的下沉干部、志愿者;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复阳”人员及境外省外返汉出现健康异常人员的跟踪排查,做到100%开展流调;落实好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等。小区居民可以有条件地进出小区,但同时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出小区、不出市、不出省,尽量减少出行,不参加聚集性活动。

  早餐店开门了,不少居民下楼“过早”,吃一碗热干面;超市营业时间恢复为8点至20点,市民能购物的时间更多了……久违的烟火气渐渐回来了,但疫情防控不能减弱。商超、公园、医院等各类公共场所,按要求承担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落细防控措施。比如,商场增加智能机器人,温馨提示“请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关闭厢式电梯,暂不开放电影院、剧院、娱乐场所等密闭空间。在医院,各个非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都实行了全预约分时段制诊疗,要求来院必须佩戴口罩,进入门诊大楼进行严格的体温检测。门诊实行“一室一医一患”,控制流量,防止聚集性交叉感染。

  做好常态化防控基础上,稳步推进复工复产。目前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2853户,开工率97.2%,员工到岗42.9万人,到岗率60.5%。不少企业热火朝天投入生产,部分生产线全负荷运转。在尽量赶工期、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同时,疫情防控不松懈。比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做好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隔离其工作岗位和宿舍,排查密接人员;做细员工动态管理,所有员工进入公司门前,先登记再测量体温,戴好口罩并进行消毒;车间作业保持适当距离,中午就餐时注意洗手,排队取餐、用餐等等。

  交通出行、小区封控、公共场所管理、复工复产等,怎么做到有序收放,是武汉解封后必须回答好的“新考题”,考校着疫情防控和城市治理的水平。正确处理好“防”与“放”、“静”与“动”的关系,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引导人们在遵循防控要求下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节奏,有力有序推动生活复苏、企业复工,方能重启城市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