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海龙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省兴仁市城南街道鹧鸪园村,是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国人大代表、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余必丽带领村民18年实干把这个“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蔬菜专业村、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
记者:往昔靠救济粮过活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是如何解决的?
余必丽:2002年初,我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鹧鸪园村水电路都不通,既无资源优势,更无项目支撑。刚开始,村里有人有意见:“男人都做不好的事情,让女人来做?”我的家人也极力反对。但我没有退却、没有犹豫,向父老乡亲承诺:“给我一年时间,干不好我自己走人!”
我决定利用自己掌握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一上来却遭到大家反对,“我们是吃饭饱、不是吃菜饱”,都不赞同拿土地来种蔬菜,更何况还要投入资金修建大棚。面对这种情况,我自己先种,让村民见到收益再发动就容易了。我贷款2万元建了6个大棚,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反季节蔬菜,一年创收6万多元。村民们看到后,也开始用大棚来种植蔬菜。发展到现在,我们村种植早熟蔬菜600亩、花椒2500亩,仅靠蔬菜和花椒一年就能为村民增收500余万元。
同时,我们抓住脱贫攻坚大好机遇,积极协调各类资金,打通全村25个组的通组路、串户路、产业路,修建了机耕道和排洪渠。还依托山清水秀的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起乡村旅游业。
记者:巩固脱贫成果,您有哪些办法和计划?
余必丽:虽然我们村贫困户清零了,但仍然存在因灾、因病等返贫的风险。对此,我们严格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保持扶贫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同时,全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发展壮大产业来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和增收问题,并全面补齐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3+1”保障短板,最后再加上政策兜底救助特殊贫困群体,确保脱贫户不返贫。
乡村振兴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和内生动力,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同时扩大农业产业种植规模,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盘活土地壮大集体经济,引进乡村民宿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鹧鸪园村打造成一个能吃、能住、能看的布依族特色村寨,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记者:今年您带来什么建议?
余必丽:通过前期走访黔西南州7个县20多个村,我发现老百姓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方面还存在困难和问题。希望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医疗资源给予支持和倾斜,按照农村人口比例来配置日常药物、卫生院和医生队伍,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短板,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城”,让老百姓享受到国家发展成果。
此外,我还将围绕“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帮助促进贵阳至兴义高铁尽快开工建设”“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逐年增长机制”“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把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