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语清风 | 顺境节制 逆境坚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7-10 06:30

  顺境和逆境,对人都是考验。如何面对,可见境界高低。《晋书》记载,东晋名将陶侃屡立战功,但因受权臣王敦猜忌,被贬为广州刺史。陶侃在州府无事之时,常常早上将一百块大砖搬出厅外,晚上又搬进厅内,日日如此。身边人对陶侃这种行为表示不解,问其原因,陶侃答道:“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陶侃遭受贬谪,却不自弃、不消沉,通过搬砖励志勤力,砥砺自我,逆境中不坠青云之志。贬谪期间,他始终担心安逸会消磨心志,以后难以担当大任,不利于收复中原的大业。其表现可谓“以心制境”,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始终保持自省、自律、自警、自励,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身处顺境时,人最容易心浮气躁、骄傲放纵,这时候最可贵的是自我警醒、自我约束;身处逆境时,人最容易灰心丧气、萎靡不振,这时候最可贵的是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云:“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意在提醒世人:得意时要清醒自律,失意时要自愈自励。

  顺境,即为“舒适区”。看似平坦顺遂,实则助长惰性,考验着人的初心和定力。有志之人,则不骄不躁,懂得自我节制。范仲淹曾因家境贫寒划粥断齑,即使条件改善,依然坚持在生活上吃苦、在学习上刻苦,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司马光警枕励志,为改掉贪睡的习惯,用圆木做成“警枕”,早起读书,终成一代大家。正所谓“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圣人不害怕因困难而遭受磨砺,却怕因没有困难而安逸颓落。可见,一个人在顺境时保持忧患意识,克服惰性,加强自我管理,才能不断进取,有所成就。

  逆境,即为“多难区”。人生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挫折和风险,越在低谷,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弹跳力”。性格坚韧的人,不仅不畏惧逆境,反而在逆境中砥砺前行,有所作为。中唐“诗豪”刘禹锡,为官时数次被贬,虽屡遭打击却始终坚韧不拔。被贬连州期间,当地遭遇疫病,他立即向在广西柳州的柳宗元和湖南道州的薛景求援,讨来药方,按方制药,发给百姓服用,救活了很多人。清末名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遭诬陷,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在流放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带病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修建“林公渠”“林公井”造福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襟度”就是境界格局。当处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境时,要牢牢守住信念,加强自律,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当遭遇“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逆境时,也要积极应对,百折不挠,直至战胜困难。如此,方能行稳致远,以“节制”与“坚韧”书写人生华章。(瞿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