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斯英
4月9日,中铁十四局工作人员在“江海号”盾构机内进行管片拼装作业。
技术人员在“江海号”盾构机内巡检,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4月9日,在江苏南通海门,我国自主研制、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江海号”盾构机缓缓启动,标志着我国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掘。
海太长江隧道因面临超长距离、超大直径、超高水压等多项“极限挑战”,被业内誉为新“万里长江第一隧”。这条隧道开掘的意义,不仅在于地理距离的缩短,更是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验证。21世纪初,我国盾构机主要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摘掉“落后”的帽子,我国在奋进中破局。从2008年首台国产复合式盾构机“中铁1号”问世,到如今“江海号”实现16米级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完全自主研发,中国用10余年时间改写了全球盾构产业格局——国产盾构机全球份额超70%,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江海号”,这台专为长江下游复杂地质设计的“钢铁穿山甲”,创新搭载了超前地质探测预报、刀盘磨损检测、主驱动状态监测等智能化装备系统,其盾构隧道沉降控制甚至可达毫米级精度。创新技术的应用,让中国盾构装备从被“卡脖子”到领跑全球。
纵观中华大地,这样的“破壁”不止于长江之畔。青藏高原上,工程师创新“低温热棒”等技术破解冻土难题,为建成高原“天路”打下路基;伶仃洋底,科研人员创新“深埋沉管隧道”等技术,托起港珠澳大桥的世纪飞虹;花江大峡谷之巅,自主研发的“新型气动翼板结构、全时态智慧监测系统”等技术,让“地球裂缝”化作坦途。今天,当“江海号”的刀盘在长江底徐徐转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隧道的逐渐贯通,更是一个国家以创新突破封锁、以实干重塑山河的决心。每一次对天堑的跨越,都在验证一个朴素道理: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上天入海、探秘宇宙,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大国重器”正不断展现身手,在祖国的广阔天地间书写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