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轮替,今又元宵,辛丑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如约而至。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元宵”之“元”,含有一元复始之意,适逢大地春回之时,全国各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喜庆热烈的氛围,团圆祥和的韵致,铺展出流光溢彩的元宵图景。
元宵节是承载民族记忆的重要符号,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鼓舞和温暖了我们两千多年。早在西汉时期,即有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传统;隋代时,“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至唐代,元宵节突破了长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众社会娱乐的时空得以拓展;宋、元、明、清以来,元宵节不仅久盛不衰,更是愈益发展,成为一个独具气象的重要节令。
中国人向来含蓄而内敛,“闹元宵”显然是个特别的存在。经过冬天的漫长蛰伏,冰雪消融、草木萌发,值此之际,人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闹”,催醒身体、鼓动精神,表达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正如辛弃疾所写:“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绮丽盛景,惊艳了时光,也沉醉了心灵。我们重视这一节日,是为了温热内心的仪式感,触摸文化脉络、追寻精神原乡,而这也是元宵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之所在。
相较于以往,这两年的元宵节略显“冷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一些传统庆典活动无法举办,千家万户选择足不出户欢度佳节。元宵节“闹”的意味可能没那么浓了,但这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岁月静好是多么可贵,幸福安康需倍加珍惜。在这个以“初望”为名的月圆之夜,我们既为“小家”祝福,也为“大家”祈愿。而那逆行出征的勇毅、护佑人民的赤诚、守望相助的温暖、共克时艰的坚韧,为元宵节添加了厚重的底色,也彰显了家国情怀在这个节日中秉轴持钧的位置。看似“外冷”、实则“内热”的元宵节,可谓别具风味。
每一次庆祝佳节,不只是对文化记忆的唤醒,也是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使其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疫情时期的元宵节,让人们直面当下,思考节日传统的守正创新。比如,今年多地网络直播民俗活动,通过“云上元宵”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一些地方推动元宵风俗与文旅行业相融合,为特色经济注入文化元素,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位。由此观之,如何探索出、运用好传统节日的时代载体,让节日的活力生生不息、节日的风尚回味无穷,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以诗意的眼光审视元宵,无论“火树银花”的繁华,还是“月上柳梢”的浪漫,抑或“嬉笑游冶”的欢腾,都让人于内心深处生发莫名的感动。而这感动是一种力量,呼唤我们焕发激情、共赴春光。在元宵节一元复始、大地春回这个时间节点,在开局“十四五”、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年份,让我们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把使命担在肩上、将责任牢记心中,鼓足精气神、迈好新一步,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魏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