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首演3个月后,再次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唱响。因为7月首轮演出一票难求,我也是在第二轮演出时才有幸来到现场,观看了这部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和现场的观众一样,数次“破防”,数次落泪。看完演出,到家时已是夜里11点了,我的女儿竟然还没有睡觉,她在等我回家。6岁的女儿问我:“妈妈,你这么晚回来,去干什么了?”我说:“我去看了一部歌剧,里面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可爱的女孩儿。”看着女儿的笑脸,想起鹃妹子“羊羔羔吃奶,跪望着妈……”的唱段,突然有一种悲欣交集的感觉。
从生活到小说
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都学过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党的女儿》这部歌剧改编自电影《党的女儿》,而电影《党的女儿》改编自小说《党费》。王愿坚是一位发下“写尽红军英雄志”的军旅作家。鲁迅先生说过,他在塑造人物时采取“杂取种种人,合为一个”的方法,《党费》中女主人公黄新这个形象也是由多个生活原型“杂取”而成。
1958年,电影《党的女儿》
其一是莒南地区的张大娘。小说《党费》中有一个细节:小孩子见了多日不见的咸菜,偷偷地拿了一根含在嘴里,却被她的妈妈黄新一把夺下。据王愿坚的夫人翁亚尼介绍,这就是1944年秋天日寇扫荡时,王愿坚在张大娘家中遇到的类似情形:张大娘把仅剩的两个窝头给了他,却把花生皮嚼碎了喂给自己的孩子吃。
其二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24年秋,王辩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王辩去世后,人民日报头版登载了一则《黄秀珍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的消息,仍然是用了王辩的化名。王辩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这样一位女英雄,新中国成立之后拒绝了组织安排的官职,在北京图书馆做了一名普通的俄文翻译,很少为人所知。据王愿坚的侄子、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透露:五叔王愿坚一贯谦虚低调,就是因为王辩是自己的家人,不愿对外公开讲,但是他们在平时聊天的时候,王愿坚肯定了这个说法。
其三是闽西游击队联络员和交通员卢春兰。1953年秋天,《解放军文艺》杂志社派王愿坚去福建东山岛采访,在路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的时候,他认识了几位经历过这段生活的老同志。他们向王愿坚讲述了1934年至1937年间,红军长征出发之后,他们留在根据地的山林里坚持游击战的情况。其间,王愿坚听说一个名叫卢春兰的妇女,在组织群众给山上的游击队送咸菜的途中落入敌人之手,她为了乡亲们免遭杀害,挺身而出,唱着歌被敌人烧死了。王愿坚由此联想起解放战争时期,他为烈士收殓遗体时,曾经从一位僵硬手指上缠满手榴弹弦的战士口袋里发现过一个笔记本,里面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本子上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党费”。于是王愿坚把咸菜和党费联系在一起写成了小说,现实生活中的卢春兰变成小说《党费》中的共产党员黄新。不管黄新的原型“杂取”了多少女英雄,她的闪光之处都是来源于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这个形象才如此动人。
王愿坚的笔下还有一位妇女英雄,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妈妈,她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不幸被白匪放火烧死。我们不会忘记潘冬子眼含泪珠说的那句“妈妈是党的人,绝不让群众吃亏”。王愿坚为什么要讲述这些女英雄的故事?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十分清楚:人民军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女兵。中国共产党让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走出家庭,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小说到电影
1958 年,电影《党的女儿》公映后,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组织的 1958 年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评选中,选票名列榜首。电影《党的女儿》“诞生”在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编剧林杉准备着手创作一部电影剧本,当时有同事推荐了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党费》为林杉创作电影剧本《党的女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准确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林杉在1956年前往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江西瑞金搜集创作素材,他找到当年红军撤走后坚持斗争的20多位幸存者进行采访。1934年秋,中央红军撤走后,白色恐怖笼罩着瑞金,敌人疯狂地搜捕、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的女儿》保留了小说《党费》的部分故事细节,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李玉梅。为了达到一部电影所需要的“容量”,除了“党的女儿”李玉梅之外,林杉还塑造了秀英和惠珍两位年轻女共产党员的形象。影片中3个农村女性共产党员在一时无法“找到党”的困境中,为了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自发成立了党小组。3个人共同筹集咸菜作为党费交给游击队,由于叛徒马家辉泄密,李玉梅和通讯员小程被包围,在关键时刻她慷慨赴死,保护了小程并通过他将特殊的党费——咸菜交给了游击队,李玉梅用生命兑现了对党的誓言。饰演李玉梅的演员田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电影《党的女儿》,哽咽地说道:我是一个党的女儿,正好演了一个党的女儿,我想到了生活当中那些流血牺牲的前辈们,她们都走了,我是幸存者。人家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电影到歌剧
1991 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70周年,《党的女儿》被改编为歌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创排演出,是上世纪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经典歌剧之一。剧本根据1958年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阎肃(执笔)、王俭、贺东久、王受远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王锡仁、季承、方天行作曲,由彭丽媛、杨洪基等艺术家完成首轮创演,成功塑造了第一代“田玉梅(电影中的李玉梅改为田玉梅)”“七叔公”等经典舞台人物形象,堪称民族歌剧的典范。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曾在歌剧舞台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的雷佳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演绎了一心向党的基层党员田玉梅,在歌剧舞台上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1958年,电影《党的女儿》
其一是莒南地区的张大娘。小说《党费》中有一个细节:小孩子见了多日不见的咸菜,偷偷地拿了一根含在嘴里,却被她的妈妈黄新一把夺下。据王愿坚的夫人翁亚尼介绍,这就是1944年秋天日寇扫荡时,王愿坚在张大娘家中遇到的类似情形:张大娘把仅剩的两个窝头给了他,却把花生皮嚼碎了喂给自己的孩子吃。
其二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24年秋,王辩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王辩去世后,人民日报头版登载了一则《黄秀珍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的消息,仍然是用了王辩的化名。王辩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这样一位女英雄,新中国成立之后拒绝了组织安排的官职,在北京图书馆做了一名普通的俄文翻译,很少为人所知。据王愿坚的侄子、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透露:五叔王愿坚一贯谦虚低调,就是因为王辩是自己的家人,不愿对外公开讲,但是他们在平时聊天的时候,王愿坚肯定了这个说法。
其三是闽西游击队联络员和交通员卢春兰。1953年秋天,《解放军文艺》杂志社派王愿坚去福建东山岛采访,在路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的时候,他认识了几位经历过这段生活的老同志。他们向王愿坚讲述了1934年至1937年间,红军长征出发之后,他们留在根据地的山林里坚持游击战的情况。其间,王愿坚听说一个名叫卢春兰的妇女,在组织群众给山上的游击队送咸菜的途中落入敌人之手,她为了乡亲们免遭杀害,挺身而出,唱着歌被敌人烧死了。王愿坚由此联想起解放战争时期,他为烈士收殓遗体时,曾经从一位僵硬手指上缠满手榴弹弦的战士口袋里发现过一个笔记本,里面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本子上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党费”。于是王愿坚把咸菜和党费联系在一起写成了小说,现实生活中的卢春兰变成小说《党费》中的共产党员黄新。不管黄新的原型“杂取”了多少女英雄,她的闪光之处都是来源于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这个形象才如此动人。
王愿坚的笔下还有一位妇女英雄,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妈妈,她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不幸被白匪放火烧死。我们不会忘记潘冬子眼含泪珠说的那句“妈妈是党的人,绝不让群众吃亏”。王愿坚为什么要讲述这些女英雄的故事?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十分清楚:人民军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女兵。中国共产党让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走出家庭,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小说到电影
1958 年,电影《党的女儿》公映后,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组织的 1958 年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评选中,选票名列榜首。电影《党的女儿》“诞生”在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编剧林杉准备着手创作一部电影剧本,当时有同事推荐了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党费》为林杉创作电影剧本《党的女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准确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林杉在1956年前往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江西瑞金搜集创作素材,他找到当年红军撤走后坚持斗争的20多位幸存者进行采访。1934年秋,中央红军撤走后,白色恐怖笼罩着瑞金,敌人疯狂地搜捕、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的女儿》保留了小说《党费》的部分故事细节,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李玉梅。为了达到一部电影所需要的“容量”,除了“党的女儿”李玉梅之外,林杉还塑造了秀英和惠珍两位年轻女共产党员的形象。影片中3个农村女性共产党员在一时无法“找到党”的困境中,为了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自发成立了党小组。3个人共同筹集咸菜作为党费交给游击队,由于叛徒马家辉泄密,李玉梅和通讯员小程被包围,在关键时刻她慷慨赴死,保护了小程并通过他将特殊的党费——咸菜交给了游击队,李玉梅用生命兑现了对党的誓言。饰演李玉梅的演员田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电影《党的女儿》,哽咽地说道:我是一个党的女儿,正好演了一个党的女儿,我想到了生活当中那些流血牺牲的前辈们,她们都走了,我是幸存者。人家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电影到歌剧
1991 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70周年,《党的女儿》被改编为歌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创排演出,是上世纪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经典歌剧之一。剧本根据1958年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阎肃(执笔)、王俭、贺东久、王受远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王锡仁、季承、方天行作曲,由彭丽媛、杨洪基等艺术家完成首轮创演,成功塑造了第一代“田玉梅(电影中的李玉梅改为田玉梅)”“七叔公”等经典舞台人物形象,堪称民族歌剧的典范。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曾在歌剧舞台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的雷佳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演绎了一心向党的基层党员田玉梅,在歌剧舞台上绽放出了新的光彩。(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