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于2014年9月16日开馆,以“忠诚”为主题,通过历史照片、文物史料、场景复原等多元化展陈手段,全面系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冀鲁边区革命先烈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和感人事迹。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内常大娘家的地道。 山东省乐陵市纪委监委供图
冀鲁边区形成于1937年,辖河北、山东24县,是八路军挺进山东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初期山东省委领导的六大战略区之一。在这片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00万边区军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锈迹斑驳的子弹头
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可以看到这样一组特殊的国家级文物:玻璃展柜里排列着56颗大小不一的子弹头,全都锈迹斑驳,向参观者诉说着那场发生在82年前的铁营洼突围战。
铁营洼战斗,又称铁营洼突围战,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山东乐陵的一场惨烈战役。1942年后,日军全面加大军事“围剿”,我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斗争形势急剧恶化。1943年2月2日夜,日军分头从天津、沧州、德州、沾化、无棣、济南等地出发,纠集了2万余兵力,有骑兵和装甲部队,配有轻重机枪120余挺,各种大炮50多门,汽车和装甲车200多辆,采用远距离奔袭、分兵合击的拉网梳篦战术,对铁营一带实行了“铁壁合围”,将铁营大洼围了个水泄不通。冀鲁边三分区干部战士近400人与敌展开迂回作战。
2月3日,黎明时分大雾弥漫,敌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我部队和群众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试图突围,但都被阻截。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战斗从拂晓打到天黑,战士们没有吃一口干粮、喝一口水。许多伤员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斗持续了十四五个小时,这次敌人的残酷大“扫荡”,除阳信县大队教导员王志诚率十几人突出重围外,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永安、阳信县民主政府县长武大风、三军分区直属五小队队长李清寿及部队、机关人员约3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敌人也遭到重创,仅日军官兵的尸体就装了数辆汽车。铁营洼战斗牵制敌军2万余人,歼灭敌军数百人,有力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对粉碎敌人对边区的残酷“扫荡”和坚守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橱窗里锈迹斑斑的弹头、弹片,就是在铁营洼战斗中牺牲烈士的遗骸中发现的。2015年6月25日,散葬在铁营镇东营村的6名无名烈士遗骸被迁葬到烈士陵园。在整理遗骸时发现,每个烈士身上都有许多弹头弹片,最多的一位烈士身上竟有34块……
铁营洼突围战只是冀鲁边区众多战斗的一个缩影。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边区军民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铁营洼,旧貌换新颜,智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革命先辈留下的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连接军民鱼水情的地道
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的一隅,有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建筑——常大娘之家。常大娘本名刘相会,七七事变后,乐陵掀起了抗日高潮,刘相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用她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走进常大娘之家,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室内陈设简朴而温馨,每一件物品都诉说着常大娘一家为抗日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察敌情、养伤员、送情报,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极其危险的任务,在常大娘的带领下成为全家人的日常。
在抗战期间,常大娘不仅为抗日游击队提供后勤保障,亲手为战士们缝制衣物、烹饪饭菜,更在自家地下秘密挖掘了一条长达60米、可容纳上百人的地道,先后掩护军政干部400多名。这条地道不仅成为冀鲁边三地委和靖远县委的重要机关驻地,更成为了边区抗战的“大本营”和“指挥部”,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这条地道,是常大娘一家用两年时间,一铲一铲挖出来的。它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通道,更是连接军民鱼水情、传递革命希望的桥梁。”跟随着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红色讲解员王程走进地道,地道内布局精巧,设有工作处、会议室及枪支弹药存放处等多个功能区,每一处都见证了常大娘一家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
1972年,常大娘病重,县委领导前来慰问,问她有什么要求。“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81岁卧病在床的常大娘的唯一要求。不久后,县里派人郑重宣布她已正式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常大娘在病床上举起右拳进行宣誓,她的眼睛里闪着泪花。1974年11月27日,常大娘与世长辞,终年83岁。
常大娘一生忠于革命、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她的这种革命精神也影响了子孙后代,其子女全部参加了革命工作。常家后人中涌现出了多名共产党员、军人。正是常大娘的坚定信念与深明大义,让子女们懂得了什么是“家国危难、责任如山”,知道了什么是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为大家。2023年,常大娘之家获评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常大娘之家作为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这里,每一次驻足凝视,都是对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致敬;每一次深情讲解,都是对红色基因的有力传承。
“边区慈母”马振华
“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边区的慈母啊!你为革命壮烈牺牲,振华!你的革命精神,吓得敌人发抖;你的无畏姿态,逼得敌人慌走;你最后还想多杀几个鬼子,一枪啊!正打在你的胸口!敬爱的同志,你,人倒下去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
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展板上,一首《歌颂马振华》引得游客纷纷驻足。马振华,曾任津南地委书记,是冀鲁边区根据地的组织者、创建者之一。他为边区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殚精竭虑,不辞辛劳,被群众誉为“边区慈母”。
1940年,乐陵一带歉收,军民生活都非常困难。马振华和战士们一样,经常吃发霉的、欠熟的玉米芯磨成的粉,因此得了胃病,身体很不好。此时马振华在队伍中是年龄较大的领导同志,秘书关器就和交通科、总务科负责人商量,决定由关器开个条子给总务科,领出20元钱交给马振华的勤务员保管,每顿饭给他买两个鸡蛋或两根油条。大家商量好了,正要办,被马振华发觉了。他找到关器说:“你们的心意我感谢,但是不能这样做。”他语重心长地解释道:“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群众生活有困难,吃不上好东西,难道勤务员能吃好点的吗?我们都在老百姓家中吃饭,谁家没有老人小孩,摆出一碟子好菜,面对着老人小孩,你能咽下去?特别重要的是这会脱离群众的,你们想过吗?”
同年9月,马振华的妻子党芳英和孩子为了求生,同时躲避日伪军迫害,离开老家,到外地逃荒要饭。马振华到宁津县一个村视察工作,恰巧,妻子带着女儿也来到村口,一家人异地相逢,悲喜交集。时近正午,妻女本以为终于能吃一顿饱饭了。可马振华只是抱起孩子亲了亲,又依依不舍地放下,看了看妻子说:“度过困难,就是胜利。”妻子拉着女儿默默转身离开,马振华站在村口,望着她们越走越远,直到望不到了,才自己回到住处。
战友们知道了这件事,都埋怨他不该如此无情,马振华却说:“这样的群众太多了,只有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
然而,这一面,或许是马振华一家人相见的最后一面。
1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村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开会。这一消息不幸被敌人知晓,400多名日伪军连夜包围了村庄。为掩护其他同志转移,马振华开枪射击,吸引敌人火力。当他最后冲出时,子弹射来,马振华壮烈牺牲,时年35岁。他牺牲时手里还紧攥着一把剪子,准备与敌人肉搏。
今日徒河溶溶水,多少忠烈血换来。我们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中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品格,接受直抵心灵、深入灵魂的革命性锻造和精神洗礼,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历史从未褪色,它融汇在纪念馆的每一件展品里,也被镌刻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王虎成 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