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文化 > 史鉴

九州访廉丨双睛不染金银气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5-09 07:45

  山东文登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文好学、重义守信、爱国爱乡、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传统和风气。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山,文登因此得名,汉代大儒郑玄在此讲授经学,清代文登走出了一位廉洁有为的大臣徐士林。请随我们的脚步游览文登峰山上的士林亭,了解徐士林的故事。

  两副对联展锐气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城东有一小山,名峰山。峰山西麓,一条幽径可直达山顶,半山腰处有一小亭。亭虽不大,却玲珑别致,琉璃瓦,红殿柱,汉白玉石栏,雕梁画栋,飞阁流丹,掩映于青松翠柏之间,恰如淑女半遮面,娇羞迷人。亭子名叫“士林亭”,是为纪念文登贤哲徐士林而建。这座小亭,潜隐着一个青衫飘然的身影,承载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清风佳话……

  徐士林(1684年—1741年),字式儒,号雨峰,山东文登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其祖父、父亲皆为学识渊博的读书人。《清史稿》载:“士林幼闻邻塾读书声,慕之,跪母前曰:‘愿送儿入塾。’乃奋志勤学。”徐士林寒窗苦读,孜孜以学,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好成绩,康熙五十年(1711年),28岁的徐士林考中举人,两年后又以二甲四十五名荣登癸巳恩科进士榜,自此步入仕途。

  徐士林历任安庆知府、江苏按察使、福建汀漳道道员、河南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乾隆帝称赞他“学问素裕”“忠孝性成”“清勤敬慎”。入仕为官后,他始终清廉自律、勤政为民,生活俭朴、反对奢靡。他有一首传诵广泛的诗《勖诸同事》,其中有这么几句:“但使无颜皆可富,若非有骨岂能贫?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这既是他勉励同事的诗,也是勉励自己的诗,道出了他的为官之道。

  担任安庆知府时,为表达自己清正廉明的决心,并警示属下官吏,徐士林题刻长联于府衙:“供长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虚文,试问那件事烈烈轰轰,堪配龙山皖水;贴盟誓联,挂回避榜,都是官场假象,只要这点心干干净净,无愧白日青天。”此联对仗工整、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官场上的不良作风,可谓有胆有识之言。在他看来,长生位、德政碑等都是“世俗虚文”,与其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不如涵养道德,保全自己的清廉之心,如此方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百姓,亦无愧于职守。

  一百多年后,安徽布政使吴坤修重修安庆谯楼时,为继承先哲遗志,特选长联中的“白日青天”四字,题嵌谯楼大门之上,现位于安庆一中旁,远远望去,“白日青天”四字依然清晰可见。

  当时江南各县每年都要向上级交纳节礼,“乃当年未议养廉”时形成的办法。各县只能向民众索要,而上级接受节礼后既不立案卷,也不开具收据,很容易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为心术不正之人贪污受贿大开方便之门。徐士林认为这是一项弊政,必须革除。他不畏权贵,上书建言,上交节礼之事终于作罢,百姓负担也得以减轻。

  江南之地“风俗奢靡,游惰者多”,担任江苏布政使时,为扭转这一时弊,徐士林一再发布文告,力戒奢侈浪费陋习,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他题刻长联于使司大堂:“三秋刚报赛,休辜美景良辰,请先生闲谈谈,问地方上士习民风,何因何革;五簋可留宾,何用张灯结彩,教百姓都看看,想平日间竞奢斗靡,孰是孰非?”他以身作则,衣不求华、食不厌蔬,“坐卧处布衾木榻”。他在苏州沧浪亭宴请同僚、下属和乡绅,仅设萝卜白菜为主料的“五簋脱粟宴”,粗茶淡饭,不过五道菜而已,百姓闻此,称之为“徐公宴”,纷纷仿效,传遍江南,节俭之风乃行。

  徐士林在安庆一联、在苏州一联,两联都甚得时人称赞,其破旧立新的锐气,令人耳目一新。

  立身端方无私心

  徐士林“立身端方,历宦途不为干谒”。在雍正五年(1727年)任安庆知府前,他曾任内阁中书、礼部员外郎等职,史载他在京城为官十五年,“非公务未遂与公卿接比”,到了地方任职,也是如此,“公为道府,于督抚要路,非公事未通一字,其性耿介若此”。

  徐士林不巴结权贵,不趋炎附势,是因为他心底无私,秉事以公。每逢年节,各地都会以当地特产进献朝廷,徐士林担任江苏巡抚期间,进献的既不是绫罗绸缎,也不是异宝奇珍,而是一卷读书心得——《二典三谟要义》,向朝廷提出安邦治国的策略。

  奏疏中,徐士林说自己一身之外,寸丝粒粟都为朝廷所赐,“尚有何物堪以奉贡”,他自幼学习《尚书》中的《尧典》《舜典》与《大禹谟》《皋陶谟》《益稷》这五篇文章,现择其要义写就五篇心得敬献,希望能对治国安民略有帮助。徐士林的这份礼物饱含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切与思考,乾隆帝欣然接受并大加赞赏,在奏疏后用朱笔批道——语不云乎:“赠人以物,不如赠人以言”。

  任江苏巡抚不久,徐士林便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当时,湖广一带吃的是淮盐,价格逐年增加,百姓难以承受,湖北巡抚崔纪奏请核减。乾隆帝命各督抚详议,但督抚们各持己见,久而未决,之后又命徐士林会同新任盐政商议此事。徐士林通过调查,核定成本,提出给予盐商一定的利润。有人劝徐士林不要出头,以免惹出是非。徐士林表示自己一心为公,不怕别人议论。他认为盐为百姓生活必需品,“贵固累民,贱亦累商”。商人卖盐,为的是有利可图,如果无利可图,盐商渐少,没有他们将盐运到指定的销售地区,盐价岂能不涨?如果商人有一定的利润可赚,积少成多,积极性就高,老百姓也能吃到便宜盐,诚属商民两便。乾隆帝认可他的建议,“特从之”。

  善政养民民思之

  徐士林关心民生,主张“善政养民”。他看到当时社会面临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人口剧增导致耕地不足,“生齿日繁矣,百亩之家阅三世而分授之,一夫将不及十亩”;二是浮靡之风日盛,“婚丧宴会,一日之费或且耗中人之产”;三是贫富差别日益悬殊,“富者拥膏腴,而贫者无寸产”。

  对此,他认为“谋养于临时,不若谋养于先事;以君养民,不若仍使民各自为养”;提出“勤以力农,俭以积谷,仍佐以酌剂虚盈之法(按照丰年与歉年的不同状况调剂粮食库存)而已”。他还告诫下属勿忘圣贤“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之言,要“曲尽居官之道”“以仁育万民”“以实心行实政,谋民事如家事”。这些主张与措施,他在自己管辖的地区率先实施。

  任江苏布政使时,三千多流入湖广一带的山东灾民被遣返回乡,沿途百姓因此遭到骚扰。徐士林忧心忡忡,上疏提议,对于家里有田可耕的灾民,可发放路费使其返乡耕作;对于无田而愿在外打工者,可使其就地找活干。流民本分则安抚,犯法则惩治,全在于地方官处置得宜而已。乾隆帝“是其言,下九卿议行”,从而使这些流民得到妥善安置。

  乾隆四年(1739年),徐士林从文登老家进京领受任命,再赴江苏。一路上,他注意沿途的粮食生产状况。到京后,乾隆帝问他:“道所经山东、直隶,麦收若何?”他据实以报:“旱且萎。”又问:“得雨如何?”他说:“虽雨无益。”徐士林实事求是、直言不讳。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社会,粮食收成关乎百姓生活,关乎社会稳定,岂能弄虚作假,否则不是视民如草芥吗?

  乾隆五年(1740年),徐海(今徐州和连云港)一带遭受巨大水灾,徐士林心急如焚,急忙奏请朝廷赈济。第二年春天,他又奏请朝廷借给灾民种子,上疏表示,江苏粮食积存不多,去年秋收,只有徐海受灾,其余州县都丰收了,他下令丰收的诸州县劝捐十余万石,并告诫各级官员要以自愿捐赠为原则,不准强派,不准定额,不准滋扰百姓。此后,他又上疏,淮北发生水灾,春秋两季颗粒无收,他来不及请示朝廷,不顾成例,先行打开粮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乾隆帝对此做法表示赞同,认为他做到了“视民如伤”。

  徐士林还以断案著称,他所著的《守皖谳词》和《巡漳谳词》,是他担任安庆知府和汀漳道道员期间的102个案子的判词,是研究清代地方司法制度的第一手材料,已得到学界的重视。徐士林断案,尽力在律法的规定与百姓的福祉间取得平衡,他曾对人说:“深文伤和,姑息养奸。夫律例犹《本草》,其情事万端,如病者之经络虚实,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一个案子断好了,有可能拯救一个家庭,断不好,则有可能毁灭一个家庭,为官者可不慎乎?

  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徐士林因病返乡,途中病逝,随身所携,“囊箧萧然,一无所有”。乾隆帝悲痛万分,曰:“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溘逝,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已者也!”命祀京师贤良祠,赐祭葬,并亲笔撰写祭文,称其“卓然一代完人”。

  徐士林作为清代清官廉吏典范、文登贤哲的优秀代表,其清廉、刚正、为民的精神绵延三百年,如今已凝练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文登区委区政府积极推动对徐士林故里、徐士林纪念室实施抢救性修缮,组织专门力量对徐士林手稿进行收集整理,妥善保管与展陈。同时,在峰山公园修建士林亭,于文山公园打造文登名士馆,守护与传承文登文脉。

  去年,一部廉政历史舞台剧《一代廉吏徐士林》在山东与观众见面,该剧由威海市纪委监委指导文登区纪委监委、文登区艺术团组织排演,将徐士林体民情、查冤狱、治腐败、正风气的事迹搬上舞台,用“身边的清官廉吏故事”引导党员干部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反响强烈。(林涛 杜晓莹 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