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自强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经》曾记载了春秋时期陈国都城近郊有一个名叫“宛丘”的高台,《左传》称其为“太昊之墟”。相传,6000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名为宛丘。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定都于此,改名为陈。后来,中原文化、东夷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其子刘友到此做淮阳王,“淮阳”一名,至此广为人知。
淮阳,地处豫东平原,淮河以北,其老城区的陈楚故城由龙湖环抱,被称为北方水城。几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不仅滋润了高洁隽永的心灵,也勾勒出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土。陈国始君陈胡公在这里励精图治,以德教民;《诗经·陈风》中人们在这里吟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孔子在这里开馆收徒,讲学四年……千古如一的君子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淮阳人。
一
在淮阳古城西南的南坛湖边,有一座为纪念孔子“陈蔡绝粮”而修建的弦歌台。此台三面环水,身处古城却又独处幽静。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周游列国的孔子带领弟子在前往楚国途中,被围困在陈、蔡之间。七天时间,孔子及其弟子缺衣少粮、疲病交加。但孔子依然抚琴高歌不止,神色泰然。
有弟子心中不解,提出质疑:我们都饿倒了,老师您还在弹琴,是不是不合乎礼?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的弟子将这句话写入《论语》,告诉世人,君子在困顿之中仍能坚守道德,而小人在穷途之时则会漫无准则。
绝粮七日,弦歌不辍,追寻大道,虽苦犹甘。淮阳是孔子教泽所及之地,他的72个得意弟子中,有4个是淮阳人。孔子来淮阳讲学三次,最长的一次持续三年。他在卧床病危时曾说:跟我在陈、蔡被困的学生们,怎么都不在跟前啊?对大道的坚守,至死不忘。
为纪念孔子坚贞不移的品格及其对淮阳文化的贡献,当地建祠纪念,教化后人。唐开元九年(721年),建弦歌台,把孔庙迁至此处,开办弦歌书院。岁月沧桑,弦歌台几经损毁又几次修建,现在看到的主要是明清的建筑。
关于孔子绝粮七日的故事,《史记》《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都有记载。淮阳的一块明代古碑《厄台碑》中,将“孔子陈蔡绝粮”与“天地厄于晦月,日月厄于薄蚀,帝舜厄于历山,大禹厄于洪水,成汤厄于夏台,文王厄于羑里”相提并论。孔子及其弟子不畏艰难求索真理的精神,为世人传颂,流传千年。
如今,弦歌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孔子周游列国”旅游专线重要景点,成为人们寻古探幽之地。一座巨大的汉白玉孔子像拱手而立,其身后就是简朴的山门。弦歌台周围水波潋滟,绿树成荫。宽阔的广场成为当地居民休闲之地,人们在散步游玩之余,仿佛又能听到当年的弦歌悠扬、书声琅琅,思考着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追寻大道。
二
淮阳在宋代称陈州,历史上有“包公下陈州”的传说。在太昊陵广场,经常上演的一出廉政戏曲就是《陈州放粮》:“老包他陈州一声喊,管叫那贪官吓破了胆,铜铡绝不留情面……”
一声“老包”,被人们赋予深厚感情;一出戏曲,让历史有了传奇色彩。据说,淮阳民间对人称呼有个特点,在姓氏前面加个“老”字表示尊敬和亲昵。“老包”就是包拯,当地人称“老包”,也就是把包拯当成了自家人。
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一个人?史料记载,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赴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赋诗《书端州郡斋壁》以明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包拯一生仕宦26年,经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历任开封府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为人清廉俭朴,办事公正无私,在朝野威望极高,被尊称为包公。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仁宗辍朝一日,亲临吊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到底到没到过陈州,无可考证。不过,《淮阳县志》中却有包拯写的一份奏疏。庆历二年(1042年)冬,陈州遭受雨雪大灾,粮食歉收。包拯闻知,向朝廷上书《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这一请求得到批准,令陈州百姓在灾年不受繁重赋税所累。百姓为了纪念包拯,建造了一座包公祠,祠内塑造其画像。正殿门两侧有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概括了包拯不谋私利、廉洁爱民的品格,也寄托了百姓对清明社会的期盼。
如此看来,包拯确实施惠于陈州。《包公下陈州》虽然取自于传说,却成为人们心中“艺术的真实”,唱遍华夏神州,也使古老的陈州名扬天下。有时候,淮阳人在外地说自己是淮阳人,对方似乎不大明白,但若说就是“老包下陈州”的那个地方,对方就会恍然大悟。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让如今的淮阳人备感自豪,坚信是包拯传扬了陈州的名气,也让陈州传承了正气之风。
三
出淮阳城,往北,行驶10多公里到达安岭镇南口,然后沿县道西行几公里转而向南不远,便是薛孟庄。淮阳区薛孟学校就坐落在这里。
这座学校的创办人,就是淮阳抗日游击队司令薛朴若。
薛朴若,1909年10月12日出生于薛孟庄一个农民家庭,勤学进取的家风,让他自少年时代起,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关注。
“国之不存,学将何用、家将何安?”这是他从淮阳农林专科学校毕业后,说服弟弟加入抗战队伍时说的话,可以看作他革命的初心和一生的写照。
薛朴若领导抗日游击队,和豫东大地上的百姓一道,与日伪武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战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革命战争输送了大量优秀干部。战火中的薛孟庄,成了豫东平原上一个由共产党人领导的让敌人心惊胆寒、让革命群众充满希望的红色堡垒。
革命胜利后,薛朴若历任多个地方领导。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讲原则,不徇私情。据曾和薛朴若一起工作的人回忆,薛朴若有个原则,不管谁去他家,都是按老规矩招待:一盘韭菜,一碗汤,一个馍。来客一律不准带礼物,看到谁带礼物他就发脾气,看到谁两手空空他就高兴。
1982年,卸任武汉副市长的薛朴若回归故里,回忆当年立下的“敌毁我建”诺言,筹资创办高堂学校(今薛孟学校)。教学楼顶端,由他题写的“扬眉堂”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从这里,先后走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正应了薛朴若的题词:“血沃之地发春华,劫后复兴更扬眉。”
从浴血奋战年代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在这片火红的土地上,薛朴若的铮铮铁骨是当代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源泉。在薛孟庄村西头,几通高大的石碑,讲述着薛朴若家庭几位重要成员的事迹。石碑高耸于碧绿的庄稼地里,庄严肃穆,守望着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村庄。
就在村口位置,一块红色路标牌上写着“红色革命老区——薛孟村”。村文化广场上,各种红色元素组成的图案、景致及宣传长廊,让游人体验到该村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原本低矮破旧的房屋,被雨后春笋般的新建楼房替代;新修的柏油街道,既宽阔,又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