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微也足道》栏目在留言板向网友征集问题。其中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谈及党的作风建设,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久久为功”一词。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出自《史记礼书》,但其中并没有与久久为功有关的句子,唯“循法守正者”及《史记索隐》对“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的解释“言君子之性守正不慢远行,如常守宫庭也”,与“守正”相关。
不过,“久久”一词至少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表示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东汉文学家崔瑷“作铭以自戒,尝置座右”,这篇开历史之先河的座右铭,在列出十数警言后,强调:“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美德固然值得宣扬,然而倘若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坚守,美德的意义与价值便无从谈起。而如果能坚持下去,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必然是芳香四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告别焦仲卿时曾说“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前汉纪》中也有“久久”一词:“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彼人人喜得所愿,实不分其国,而久久稍弱。”在这里,“久久”都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意思。
因此顾名思义,久久为功,其实说的就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在古人看来,美好的品行离不开坚守。《论语》有载,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意指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补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自我约束乃是儒家颇为注重的一种德行修养,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将美好的德行坚守下去,方能成仁。
早在1989年1月,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就指出:“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强调要学习“右玉精神”,因为这种精神不迷恋眼前利益而甘为长远,久久为功。2015年习近平又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这种精神,并表示,“抓任何工作,都要有这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久久为功,这四个看似笔画简单的汉字,却蕴含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执着,而党的领导人一再强调这份深沉的积淀,更凸显了我党对于作风建设抓牢、抓实、常抓不懈的坚定态度。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定位准标杆高 行之笃》所言:“优良的作风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应该内化于心、见之于行,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实践里、彰显于久久为功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