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间,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带动旅游消费欣欣向荣。图为游客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风古灶旅游休闲街区观看醒狮表演。新华社发(黄继明 摄)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系统展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刻见解和人民立场,为深刻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促进消费,摆在突出位置,是应对当前风险挑战、畅通国内大循环、夯实经济安全根基的关键之举和战略抉择,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回应人民期盼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为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畅通经济循环指明了关键着力点。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统筹推进民生保障与消费提振这项系统工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保障民生与提振消费是回应人民期盼与夯实发展根基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深刻把握发展规律,有效应对内外挑战,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面对居民增收的结构性难点、消费预期的波动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将强化民生保障与提振内需消费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是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更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经济运行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解决居民增收难题需要以更大力度强化民生保障,释放消费潜力。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面临结构性挑战,工资性收入增速相对缓慢,财产性收入贡献尚显不足,同时,房地产市场下行导致部分家庭资产负债表承压,这些因素制约了消费能力的提升与消费意愿的释放。将民生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人民群众努力工作、勤劳致富,是破解增收难题的关键举措。一方面,通过更大力度的稳岗扩岗政策、技能提升计划以及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支持,持续夯实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提高劳动、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稳定其对未来的预期。当居民对就业、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需求有更强的安全感时,其边际消费倾向自然会提升,从而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转化为现实消费,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这正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
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求着力提振内需,增强经济韧性与自主性。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风险挑战增多。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是保持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基点。提振内需消费,正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核心环节。一个活跃、繁荣的国内消费市场,能够为国内企业提供巨大的需求支撑,消化外部需求波动带来的冲击,稳定生产和就业。同时,消费升级也能牵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因此,通过持续改善民生、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等一系列举措提振消费,实质上是在构筑我国经济的“安全堤坝”,增强内生发展动能与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回答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问亟需民生改善与消费提振协同增效。统筹增进民生福祉与有效扩大内需,是实现共享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强化民生保障,本身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成果共享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促进消费,特别是鼓励绿色、健康、文化等类型的消费,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也能引导经济结构向更可持续、更符合人民福祉的方向转型。将扎实的民生保障与有效的消费提振措施有机结合,形成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
多措并举保障民生促进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维护经济安全的关键路径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经贸关系复杂演变的环境下,增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消费潜力,能够有效提升国内市场的活力和韧性,这不仅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举措,更是维护经济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拓展就业渠道,夯实民生根基。扩大就业机会是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大学生就业指导项目,促进非劳动力人口融入就业市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同时,优化政策工具箱,加快形成涵盖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体系,统筹用好就业补贴、创业扶持、技能培训补助等财政工具,提高劳动参与率和人力资本质量,拓宽职业道路。此外,对二次创业提供财政补贴,鼓励已就业人员拓宽职业道路,增加个人收入来源。在企业端,通过完善相关财税制度,对企业职工培训费用和员工福利实施减税和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职工教育经费的所得税扣除比例,以激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并为在职员工提供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平台。
优化收入分配,促进消费增长。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是促进消费的重要保障。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企业内部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合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转移支付优化再分配过程,减少收入不平等;完善自愿捐赠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中低收入家庭的财务承受能力和消费支撑能力。此外,丰富居民平等参与的收入来源,开发适合个人投资者的低风险、稳定收益的金融产品,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群体参与资本市场。
完善社会保障,稳定消费预期。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当期的消费总量。因此,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养老保障体系,动态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切实保障居民实际购买力。在此基础上,健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个人储蓄共同构建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增强居民参与意愿,提升制度的覆盖广度与可持续性。同时,优化财政分担机制,适度提高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分担比例,缩小地区间保障水平差距,推动社会保障公平性。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加大对困难群体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提供更精准的社保支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增强消费能力。
创新消费场景,增加消费补贴。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和冰雪经济,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与多元化的旅游服务,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首发经济,构建专业服务生态圈,提升首发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财政政策补贴方面,抓住重点节庆等消费旺季,加大消费补贴力度,简化补贴核验流程,允许消费者叠加享受补贴与商家促销优惠,切实降低消费成本,并推出针对绿色产品、适老产品的定向补贴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性。
增强企业活力,稳固民生基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经济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设备更新与研发的财政补贴力度,破解企业技术升级瓶颈,通过产品附加值提升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同步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科创债券等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保障经营稳定性。另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纾困,通过减税降费、提供专项补贴等政策组合拳降低运营成本,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依托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就业扩容带动居民收入增长,进而提升居民消费信心与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刘冲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