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馆史纵览】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来源 |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18-01-31 15:0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黄陂南路374号,属事件类纪念性博物馆。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共一大会址的保护管理;对有关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文物资料的征集、保管、陈列和对中共创建历史进行研究;对中外观众的讲解和接待。

 

  该馆成立于1952年,当时称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中共一大会议旧址于1951年踏勘确认,1952年初会址修复竣工,成立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复原布置就绪。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共一大会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并向社会公开开放。

  纪念馆馆舍建筑系利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房屋和西邻的辅助建筑,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树德里房屋建于1920年秋,共2排9幢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清水外墙,大门上部均有拱形堆塑花饰,属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新扩建的辅助建筑于1999年5月竣工,外貌与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保留20世纪20年代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民居风格。一层为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公布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厅面积998平方米。陈列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序厅:起点”、“第一部分:前赴后继救亡图存”、“第二部分:风云际会相约建党”、“第三部分:群英汇聚开天辟地”、“尾厅:追梦”。结合运用文物、图片、图表、文摘、创意展项等多种展陈载体。展出展品278件,其中文物117件(含实物14件,文献97件、原照6张,包括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28件,具他文物63件),图片、图表和文摘146件,创意展项15件。

 

  第一部分:前赴后继救亡图存。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掠夺,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和艰苦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些探索和斗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挽救中国危亡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新兴的无产阶级身上。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相约建党。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学说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关注和推动下,上海、北京等地相继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大力宣传并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群英汇聚开天辟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来自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与2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工作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全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开展公益讲解活动

(文字整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刘芳源 资料提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