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物馆时光 > 五期

【赏·馆藏珍品】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那些馆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8-05-27 07:00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拥有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现有藏品67091 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865 件(套)。

 

菱纹罗(战国)

  出土于浙江安吉五福村楚墓。菱纹罗原为铜镜的镜衣,是暗花罗织物,在四经绞地上以二经绞组织显花。在菱形图案之间还有一动物图案,四足,头部有两角,可能为鹿一类的动物,在此动物的上部还有一长有五个枝桠的树形图案。

“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汉代)

  这件锦缘绢衣和锦缘绢裤原为一套,其中锦缘绢衣的正身由本色素绢制成,其袖口、下摆及衣襟处使用红地“长葆子孙”锦镶缝作缘;锦缘绢裤正身也由本色素绢制成,裤脚镶缝蓝地“长葆子孙”锦作缘,形制较为完整。从它所用锦缘来看,它的组织结构均采用了汉代典型的经重平组织,图案的云气动物和铭文也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绞缬绢衣(北朝)

  这件北朝的绞缬绢衣呈黑褐色,其基本款式为对襟短身,两襟微微相交,袖子为喇叭形的宽袖,袖宽44.5cm,属于当时流行的襦,衣襟上有红、褐两根系带。面料全部采用绞缬绢染出褐色地黄色小点纹。绢衣满地的点状花纹直径不足1厘米,密度又极高,一一绑扎,加工极为繁琐,必耗工费时,在当时应价值不菲。

团窠联珠对马纹锦袍(唐代)

  这是一件唐代锦袍,它的基本形制为竖一字领,窄袖,衣身以团窠联珠对马纹锦制成。织锦采用斜纹纬重组织,以深红色为地,蓝、白、黄等色显花,团窠以花瓣形图案构成,类似的团窠造型在青海都兰、敦煌藏经洞中也有发现。团窠内部纹样左右对称格局,底部长一棕榈花盘,上端平直站两相对而立的马,具有典型的中亚风格。

 

绫锦缘刺绣皮囊(辽代)

  抽拉式绣囊,可佩于腰带上。绣囊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绫缘,中部为小窠对狮妆金妆银锦,下部是袋子的主体,以皮质为绣底,采用满地的锁绣针法绣成,小袋正反两面图案不一,一面是对蝶对鸟牡丹纹,另一面是飞鸟狩猎纹,四鸟之间是一个海东青追捕野兔和野鹿的场景。

素罗单衣(南宋)

  罗衫出土于江西德安周氏墓。衫的面料为褐色四经绞罗,双襟及袖缘以6cm浅色素罗宽边,并以1cm宽的窄边饰领缘。罗衫的制作采用“一剪法”裁剪,即袍服的前后片以整幅长方形匹料对折,竖直合缝而成,再加以接袖、贴边等。宋代女子服饰对衣边十分考究,衣物的领襟、袖口、接袖、下摆、左右两侧的衣衩,甚至在后背的中缝处都镶有考究的衣边。这一点,可以从这件罗衫得到印证。

织金绫大袖袍(元代)

  蒙元时期女性的正式礼服。暗花之上原应有织金图案,但金箔已脱落,图案当为心形窠中的飞鸟纹样。肩部隐约可见有云肩,原应也是织金。领袖部分还有两种不同的纳石失,外为菱形四瓣花纹,内为菱格四点花纹。

绢短袖衫&绮长袖衫&绢裙(明)

  此套衣服是明初钱姓女子的三件套搭配组成。上衣里层是方格纹绮的长袖衫,对襟、直领,袖缘用绢贴边,以平纹地上起万字田格斜纹花的织物制成。外套为绢短袖衫,对襟、直领,领缘贴有刺绣花卉纹边,门襟处有两根系带结系,两边腋下开衩,用1/1平纹绢制成。下裙为百褶,前片和后片的中间开衩并留有大于其他褶一倍的一大褶,形似被清代称作的马面裙,裙的面料也为绢。

黄地流云蝙蝠纹妆花龙袍(清)

  此件文物为清代黄地流云蝙蝠纹妆花龙袍,一般都是龙数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下摆处绣有江涯海水图案,隐喻山河统一。同时此件龙袍运用妆花手法,清朝一般多使用妆花、缂丝等手法,清朝时均在龙袍上体现,立体再现皇家威仪。

(文字整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洪萌 资料提供:中国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