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尉承栋
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始终深藏一份敬畏之心。《周易》有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强调要树立恭敬、仁义的品德;《道德经》中讲,“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认为做人要心怀敬畏。与古代不同,今人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世界,敬畏不能只停留在一种内心态度,必须在物质世界中付诸实践,将敬畏之心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敬畏真理,勇于推进理论创新。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从探索自然规律到发现社会规律。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历史上,那些曾经无比强大、风光无限的政党,最终功亏一篑、黯然离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松劲懈怠、骄傲自满,不再敬畏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近代以来,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不敢有须臾动摇放松。我们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归根到底是坚持真理、敬畏真理的结果。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对马克思主义的敬畏,不能盲从迷信或是照搬照抄,必须让其符合本国特色和时代要求。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并不断结出累累硕果。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更宏阔的视野中审视马克思主义,既要敬畏真理又要发展真理,着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敬畏事业,持续开拓中国道路。中华民族是饱经沧桑的民族,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近代以来,在经历百余年苦难历史后,我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果,不是从天而降或是他人恩赐,而是依靠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拼争出来的,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累积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经受各种考验、付出巨大牺牲。我们对这一路艰辛了解得越深入,对民族大义、国家荣誉、人民福祉理解得越透彻,便越会自觉己身渺小而生敬畏心,自觉德业重大而有使命感。当前,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不可能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需要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意志,跑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党的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将对事业的敬畏体现在干事创业具体行动上,体现在依规依法履职用权上,体现在为民办事的人民情怀上,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之中,勇立时代潮头、克服艰难险阻,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敬畏未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未知世界既感神秘、又觉恐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们逐渐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甚至试图征服自然,在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后,意识到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写,“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等加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深远影响和关键作用更加突出。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进化的速度远快于生物的进化,超越了生物体的局限,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完成人类做不到的事,让人类面临许多新的未知之数。从自然界的未知,到科技界的未知,都会令人不由地心生敬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敬畏,人们才会不知疲倦地探索规律。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发展,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攻克更多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