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优化营商环境要“两手抓”

来源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13 07:17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积极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以综合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图为该市东胜区政务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在办理民营企业相关业务。新华社发

  重庆市北碚区持续建立健全涵盖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资金扶持等多方面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图为该区某公司发电机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作业。新华社发

  山东省烟台市通过龙头企业引育、骨干园区集聚等举措构建完整产业链,推动海洋高端制造业发展。图为该市一家海工企业内,多型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在进行建造、维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时指出:“优化营商环境要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

  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指明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两大发力方向。记者就此采访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贵州省纪检监察协会副会长、研究员黄朝椿。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系统治理

  记者:优化营商环境点多面广、千头万绪,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如何理解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

  黄朝椿: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目的是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夯实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根基。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再次就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这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的一贯思想,也蕴含了新时代新征程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任务新要求。

  新征程上,营商环境建设面临新任务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对于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明确要求营商环境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地区,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存在市场与政府边界不清、生产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此外,“新官不理旧账”,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也是一些地方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推高了经济运行的成本,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效率,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随着改革迈入深水区,触及的深层次问题增多,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增强,每一项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

  营商环境好坏反映党员干部作风。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由拼资源、拼政策逐步转向拼服务、拼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更需要政府提供高效、公平、规范的公共服务,这也必然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业务水平、工作作风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实际上是要求各地转变营商环境建设的观念,推动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更加关注政府服务能力,更加关注法治环境,更加关注经营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真正做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得益彰,共同为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制度安排,必须整体谋划、系统治理,既着力解决短板弱项、疏通堵点难点,又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制度基础。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既为优化营商环境指明了前进方向,也给出了工作方法。

  通过改革破除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弊端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您认为通过改革破除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有哪些典型经验?

  黄朝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营商环境建设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厚植了投资兴业沃土。党的二十大提出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内容、以“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的营商环境建设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部署,推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通过改革打通影响营商环境的难点堵点卡点,有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便捷管用的公共服务举措,政务环境大为优化,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例如,深入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重点事项清单,不断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持续加强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建设,归并整合政务类热线,“一网通办”更加便捷高效、“只进一门”更加集约规范、“一线应答”更加方便及时,政务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未来还要持续提升行政效能和水平,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重点事项,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加强政务服务渠道集约建设,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二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促进经济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有序顺畅流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导经营主体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必须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各地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制度规则,持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未来还要持续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三是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备的法治可以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出台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实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未来还要持续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加快健全法规制度、标准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类经营主体放心干事、安心发展。

  四是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内外兼修”,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创新,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缩减清单事项,不断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更多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赢在中国。未来还要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等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融相通,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入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不断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五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好的社会风气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培育和滋养好的营商环境。一个地方风清气正,政府就会心无旁骛提供公共服务,经营主体就能摆脱世俗人情羁绊,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不仅重塑党的政治生态,更促进社风民风向善向上,亲清政商关系构建政商互动新气象,党风与社风民风的良性互动日益凸显。未来还要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纠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严查“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问题,规范政商交往。通过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干净和干事、勤政和廉政的关系,依法依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实现从赚钱“靠关系”到“靠本领”的思维转变,洁身自好、走正道,安心专注“谋经营”,使政商关系更加亲清。

  通过改革破除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弊端,实质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市场秩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干部作风持续转变带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记者: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与这一地方的干部作风紧紧相连。为何强调要抓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如何更好以干部作风转变带动营商环境优化?

  黄朝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党员干部是主体,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关键。事实证明,哪里的干部作风好,哪里就能赢得更多企业的青睐。哪里的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局意识强,为企为民办实事的服务意识浓,自觉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诚信意识好,常怀敬畏、严守底线的廉洁意识坚,哪里的营商环境就优,经济发展就快。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突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以党员干部作风的持续转变带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强化大局意识。当前存在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问题,根源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大局意识不强,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进而产生“合成谬误”,从而影响营商环境建设。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内卷式”竞争,不想长远、不顾实际、不讲法治,从而在客观上影响了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党员干部要强化大局意识,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政治能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跳出地方、部门和个人利益的羁绊,坚持长期主义,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出成效,坚决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要解决“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纠治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冷硬横推等作风顽疾。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树牢党的宗旨意识。当前不少地方提出为企业当好“店小二”、做好“贴心人”,彰显了服务企业发展的决心。党员干部强化服务意识,要进一步破除“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官本位观念,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甘当“小学生”“店小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眼睛向下,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真实了解企业所思、所想、所盼,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弥补市场失灵,为经营主体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公共服务。

  强化诚信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推进政府诚信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朝令夕改、损害市场公平交易、损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对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党员干部强化诚信意识,要进一步根除“为公家办事,不守信用也算不到自己头上”“新官不理旧账”等错误认识,把诚信从工作要求变为政治自觉。要加强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市场效率、损害企业利益的政务失信行为。建立违约失信信息源头获取和认定机制,把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业扶持、政府投资等全面纳入诚信建设范围。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和处置失信行为。

  强化廉洁意识。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廉洁自律是为官从政的底线。党员干部同企业的一切正常交往,都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提升效益,切不可见钱眼开、搞权钱交易。优化营商环境,必须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亲”是要求,“清”是底线,关键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必须明确公与私的界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认识到联系企业、服务企业不是私事,应把提升交往能力、服务水平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关心支持企业发展,主动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时刻警醒自己,谋取私利、私相授受与“公”无关,要坚守廉洁底线,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以亲清政商关系净化政治生态、优化政务服务、匡正社会风气。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地拿出务实举措,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才能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