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湖北省秭归县纪委监委联合国网湖北电力宜昌供电公司纪委组建专项监督组,紧盯长江岸电设施运营服务质效跟进监督,护航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图为监督组在秭归港了解情况。郑玉涵 摄
河南省周口市纪委监委定期入企走访,全面了解惠企政策落实、助企服务等方面情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图为该市淮阳区纪检监察干部走进企业了解产品创新和生产经营情况。李昆源 摄
山东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探索“AI+工业互联网”新模式,为制造业进一步增“数”增“智”。图为青岛领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家电控制板生产线值守。新华社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善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
创造性贯彻落实,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围绕如何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记者采访了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二级教授林学启。
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政治担当的集中体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开动脑筋、主动作为、大胆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让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决克服空喊口号、机械执行、消极应付等不良倾向。如何理解提高党员干部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的重要意义?
林学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党中央的政策是全局性、原则性的指导,而地方实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时,必须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要求党员干部既吃透上级政策精神,又深入调研实际,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提出落实的具体方案和可行办法,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注重实干,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创造性贯彻落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这一论断揭示了机械式与创造性贯彻落实的本质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对创造性贯彻落实的经典注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证明创造性贯彻落实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不断夺取新的胜利,靠的就是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固定模式可套,面临的啃硬骨头、闯险滩的任务更为艰巨。唯有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才能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例,各地都在积极布局,希望能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潜能和优势,精心选择发展赛道,实现错位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倘若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追热,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必定会贻误发展时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在吃透上级精神、掌握本地实情基础上,提升抓落实的创造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可能对我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更大冲击。越是艰难伟大的目标任务,越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越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工作本领的重大考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攻克体制机制上的困难和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
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本质上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政治担当的集中体现。讲政治关键看担当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仅要看干了什么,更要看干成了什么,是否实现了制定政策时的目标。做到“两个维护”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讲政治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要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要厚植为民情怀,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把落实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以点促面狠抓落实
记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如何理解强调要“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如何通过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来推动治国理政各项工作?
林学启: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效。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工作要找准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抓手和载体是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具体成效的落脚点,是把握事物规律的着力点,是落实工作方案、规划的发力点。抓好落实,关键在于用好“点面结合”的辩证法,统筹兼顾重点与全面,精心谋划一些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持续抓、聚力抓,抓出实绩,进而以“点”的突破推动各项工作整体提升、全面进步。
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是抓好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复杂系统中都存在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能否抓住主要矛盾,往往影响和决定工作成效。就像中医治病讲究“抓主证”,社会治理也需要找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抓手就是关键点、切入点、突破点。例如,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长期难题,党中央将脱贫攻坚作为主攻方向,正是找准了消除绝对贫困对推动共同富裕、重塑社会结构的全局意义。在这场战役中,各地就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综合保障性扶贫等为抓手,使脱贫攻坚更精准。这种以“关键点”撬动“基本面”的思路,让脱贫攻坚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体的生存问题,更倒逼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层治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升级。
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宝。好的工作载体如同杠杆支点,能以较小投入激发系统效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河长制的推行是对此的生动体现。一条河流的污染治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过去常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局。通过设立河长这一具体责任人,将抽象的环保责任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具体任务,既解决了责任主体模糊的问题,又带动了河道巡查、污染源管控、生态修复等配套机制的建立。这种“小切口”改革,撬动的是整个生态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在基层治理领域,“党建+”工作法的推广同样体现了“牵引性、撬动性强”的思路。一些社区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岗”,把社区具体事务与党员作用发挥挂钩,既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又带动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这种载体设计,让宏观的“党建引领”要求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场景。一些城市推行的“民生微实事”机制亦十分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将社区群众关注度高、热切希望解决且受益面广、贴近居民的问题形成小项目,快速响应,快速解决,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以做好“微实事”充分发挥出补短板、强基层的作用,推动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是实现系统协同的重要抓手。开展工作、打开局面,要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思维,找到那些能引发连锁反应的战略性抓手。在科技领域,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我国没有采取简单的资金补贴政策,而是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平台,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这种载体设计既打破了各自为战的科研壁垒,又通过市场需求导向倒逼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也体现了这种牵引思维。例如,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依托传统竹编技艺,打造非遗文化主题小镇,不仅带动了竹产业转型升级,还催生了研学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这种“文化基因+产业载体”的模式,让乡村振兴不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提升,而是文化、生态、治理能力的整体跃升。
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是抓落实的有效方法,也体现了具体抓、抓具体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都要落实为一个个可操作、能见效的抓手,抓住一些影响全局的矛盾和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只有善找抓手、多找抓手,才能抓出实绩实效、抓出生动局面。
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具体性、科学性体现创造性
记者:在您看来,党员干部应当如何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
林学启: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就是在抓好落实的过程中,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把目标任务转化为执行行动的能力。党员干部更好地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要吃透中央精神,提升抓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折不扣抓落实,侧重的是原则、目标、精神;创造性抓落实,突出的是方式、措施、路径。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是管全局、管根本、指引大方向的,一定要准确把握其目的、本质、核心和精髓。要做好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的文章,全面准确理解政策精神,把握好背后的深刻含义,提高政策执行的力度、准度和效度。要把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放到全局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地方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自觉从改革全局出发,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来开展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必须明确,创造性贯彻落实不是随意任性、更不是我行我素,而是要牢牢把准方向、守住正道。
要结合实际,科学落实。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本地区本部门得到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要把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和短板搞清楚,找准推进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做好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对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和真实情况下一番功夫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事物自身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抓落实的过程就是保持定力、释放活力的过程,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必须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以具体性、科学性体现创造性,让抓落实更接“地气”。
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抓落实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要拆除思想藩篱,打破思维定势,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不为陈旧模式所左右,不为“条条框框”所限制。要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于担起改革创新的重任,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担当意识,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既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更把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地落实好,真正把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行动、发展质量、民生福祉。
增强干部抓落实的创造性,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一方面,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干部的精力真正花在干实事上。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从制度上为干部卸掉包袱、撑腰鼓劲。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让干部能够最大程度释放出可用的才智和作为,放开手脚、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要通过强化正确用人导向,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那些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让那些日常工作不负责任、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人受到警醒,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推动形成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