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哪些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如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姜文来进行了专访。
问: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下一步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如何看待乡村振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意义?
姜文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以此目标为基准。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目前,农业农村是我国现代化的短板,只有迅速补齐这块短板,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座宏伟大厦。乡村振兴的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梦想,乡村振兴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中国古人说,农者,天下之大本也。所以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乡村振兴既能为“中国梦”插上翅膀,同时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基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乡村振兴就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逐步筑牢“中国梦”的基石。
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您看来,我们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哪些难点?
姜文来:个人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难点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尽管近年来乡村地区有了很大发展,但乡村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城市,我国整体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乡村在收入、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诸多方面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二是缺乏强劲的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关键。从全国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并且以销售原材料获得收益,效益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缺乏带来更大收益的二、三产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突破乡村产业 “瓶颈”成为乡村振兴当务之急。
三是缺乏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乡村产业振兴缺乏后劲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目前很多年轻人都走向了城镇,乡村如何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成为重大难题,突破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危机迫在眉睫。
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一定挑战性。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但一些地方自然基础本身较差,即便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寻找出切合实际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非常迫切,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全局。上述四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下一番大功夫,我们既要有耐心,同时也要有紧迫感,认真研究问题,寻找对策。
问:构建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构建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关键点在哪里?
姜文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其关键是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要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上下足功夫,最终目标是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诸多方面向城镇看齐,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同时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问: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进行了专章部署。请您谈谈如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姜文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建设行动进行了具体、系统的部署,展现了党中央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视,以及务必出成效的决心。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事关亿万农民的利益福祉。尤其是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此外,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乡村建设必须符合乡村的实际,符合中国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要问计于基层群众,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汲取他们的智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