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写作领地。我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能生活得更好。”
一段段无需修饰就自带文学性的回答,蕴含的是作家李佩甫对阅读、对写作、对平原的热爱,更是对时代呼声的回应。
总有人在问,这是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现实比文学更精彩的时代。”当李佩甫面对这个问题时,他用这样的回答,道出一个作家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感知变化的心境。
“当前,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准确把握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作家来说是个考验。”虽然接受采访时的语气不急不缓,但从李佩甫的叙述中,仍然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的鞭策——作为一个作家,就是要不断深入生活、认识生活,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其实,李佩甫已经拿出过很多好作品。从“平原三部曲”到《平原客》,这位握了近40年笔杆子的作家,以家乡河南为原点,用深刻有力的笔法写下了无数平原人物和平原故事。
在访谈中,李佩甫谈到了自己创作《生命册》的过程,有三个数字让人印象深刻:50年、8万字和一句话。这部作品,李佩甫写了3年,而准备时间却长达50年;最开始已经写好的8万字,只因没找到那句界定语言和情绪走向的开篇第一句话而全部废掉。为了找到这一句话,李佩甫用了一两年时间,直到又一次在乡下连住三个月后灵感爆发。“我是一粒种子”,这句话,成为《生命册》的开篇,开启了这部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在忙于事业,急于成功。被多多少少有些浮躁的情绪包围,很难想象李佩甫是以怎样的耐心摸索《生命册》开篇第一句话,更难想象用50年日积月累的人生际遇培育出的硕果,会给培育者本人带来怎样的欣喜与释然……这位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这部经历重重磨难得到的厚重作品,能带给人们的思考太多太多。
访谈中,有一个问题,我没问李佩甫:“这个时代还需要什么?”
我想,答案已经跃然纸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还需要一双冷静的眼,这样才能将时代看得真切;还需要一颗热情的心,这样才能洞见时代的希望所在;还需要一支不辍的笔,这样才能记下时代的点滴变化,汇成历史奔腾的长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正穹)